公务员考试已成中国第一考,但是近30%的弃考率、高收入群体的弃职参考,体现出我国公务员考试难以掩饰的盲目和浮躁气息…… ·公务员考试系列观察(一): 35岁以上不能考公务员是歧视?
北京1.55万人弃考公务员 
记者从市人事考试中心获悉,北京考区共有7.17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核,但其中1.55万人没有进行报名确认,主动弃考。
今年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后,北京考区以7.17万的报名总数高居全国各考区之首。但这些人中,只有5.62万人进行了报名确认,其余1.55万人则将失去考试资格,弃考率达21%。〈〈〈
江苏9000人弃考国家公务员
昨日是国家公务员报名江苏网上、现场确认的最后一天。截至最后期限结束,江苏省人事考试中心统计发现,2006年国家公务员中的392个江苏职位原本应该有2.88万人进行报名确认,最后网上、现场完成确认的总人数只来了2万人,近9000人放弃。〈〈〈
广东地区14000报考者弃考
5日下午5时,为期两天的国家招录公务员考试报名确认在广州体育学院结束,尽管报名确认的结束时间比原来时间延迟了半个小时,但记者了解到,两天来到现场进行报名确认的总人数仅为36000多名考生,而之前人事部门公布的需来广州确认的考生为50246名,即还有14000多名报考者放弃了现场确认。〈〈〈
“临阵脱逃”原因:竞争激烈吓退考生
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人是主动放弃。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主动弃考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部分大学生有从众心理,报名后意识到自己既要找工作又要考研又要考公务员,根本应付不过来;二是被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竞争“吓退”――每个职位平均有48.6个人竞争、个别职位数千人竞争,无疑会使一些人主动退出。
人事专家分析说,出现近三成的弃考率,除把报名确认时间弄错的“马大哈”考生、网上报名产生的废票外,不排除有部分考生自觉竞争过于激烈而放弃此次报考机会。今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的97个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0282个职位,并首次放开户籍限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者超过了50万人,人数空前的多。一些热门职位甚至出现了两三千人争夺一个名额的现象,江苏平均一个岗位也有60个人竞争。这无疑加大了考生成功考取职位的难度。在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部分自觉实力不够的考生放弃报考机会,到了“实战”阶段时,又打“退堂鼓”退出考试,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广东人才评价中心有关人士称,之所以出现近三成的弃考率,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少考生感到竞争过于激烈而自动放弃参考。
高收入群体加入竞考行列
除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扎堆外,记者还发现,许多中高收入群体也加入了报考行列,在各类公务员的报名现场,都大量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魏先生在天河某科技公司上班一年,月薪达到6000元,但他仍然选择了报考公务员,“现在的公司工资虽然高,但压力也大,弄不好随时都可能被‘炒鱿鱼’,没有保障。”
应届大学生为报考主力 盲目报考不在少数
据了解,公务员报考队伍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是主力。记者本月在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随机调查了261名学生,有128名学生表示将报考公务员,占被调查大学生的近五成。有的班级如广州大学2002级人力资源系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超过八成。
在受访学生中,近九成学生表示,就业难是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之一。中山大学金融专业的阿敏表示:“现在找工作不容易,虽然考公务员很困难,但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也是好的。” 暨南大学法学院的小贤则说:“其实对这份工作没什么好感,但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找工作实在很困难,虽然考公务员竞争激烈,但还要赌一赌。”
概念不清就报考
尽管公务员报名火爆,但大部分报考的学生对公务员的工作概念并不清晰,都停留在高薪、稳定、清闲、有保障的概念上。中大的阿敏说:“公务员就是坐着喝茶看报纸,工作悠闲压力又小。”阿敏的同学阿宏则不确定地说:“公务员应该是从事行政事业的吧。”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创表示,大学生热衷报考公务员一方面是与我国的就业形势有关,今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超过20万,全国更达到400万。但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全社会来说,比例还是少数,他们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受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都想找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
另一方面,公务员热也反映了大学生们盲目报考,对公务员缺乏认识,对自己的发展缺乏规划。公务员做什么的,需要什么条件,对从业人员有什么要求,自己是否符合这些要求等都缺乏了解。有的大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发挥不了专业特长,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施展,反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不良影响。
高薪?月薪3000元中等偏上,津贴才是好待遇来源
公务员招考火热,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认为待遇好。一位报考者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公务员工资高,比我现在一千多元高多了,还不用随时担心被老板炒鱿鱼。”
但据记者了解,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劳动部门公布的2005年广州市部分职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来看,全市六个职业类别的200多个不同工种,除了单位负责人月薪达到6166元之外,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月薪为3167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平均月薪为2280元,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只有1447元和2143元,商业服务业人员也只有1969元。
张先生是在职的公务员,他的月薪也就是3000元左右。据张先生介绍,三年前他在某事业单位任技术员,当时月薪2000元。两年后,张先生跳槽到某外企担任工程师,月薪增长到4000元左右,感觉比以前好,但压力也很大。在外企呆了不满一年,张先生选择了考公务员。
张先生强调,每月3000元是他的全部收入。目前,各地公务员的工资是统一标准的,不同级别的差额在500元左右,标准不同的是津贴补贴。几乎让人们达成共识的是,所谓的“待遇好”,主要是体现在津贴上。
据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已经要求各地摸清津贴补贴发放情况,以规范津贴补贴项目和标准、发放办法及资金来源。据悉,在公务员职级工资制改革实施后,将适时出台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政策。
清闲?加班到深夜也是常事
“你以为现在的公务员还像以前那样,一张报纸一杯茶?”记者致电广州国税系统公务员王先生时,他正在刚刚结束加班回家的路上,时间是晚上10时。这是他本周来的第四天加班,“倒不是说工作难度有多大,或者说有多大的挑战性,但事情比较繁琐,比较零碎。”
据介绍,广州国税系统今年加强了公务员的能级管理,对系统内公务员展开绩效考核,同一级别的公务员,因为贡献的大小,一年的收入差别可能达到一万多元。王先生表示,目前4000元的月薪并不够支配,因为他还需要每月给乡下的父母一笔不小的补贴,“公务员是个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业,但‘价’最高也就这么多了。”
记者还随机咨询了十位不同系统级别为科员的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年限在4年以下,几乎全部有过加班的经历,有六人表示工作任务量大,这些基本上都是刚进入公务员系统2年以内的。只有三位表示工作比较清闲,压力不是很大,持此种观点的都是做的时间相对久一点的,并且视部门不同,工作量也不一样。其中,税务、海关、法院等部门的工作量相对要高一些。
稳定?年辞退两万不合格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把公务员当作“铁饭碗”。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的存在。据人事部统计,1996年至2003年,全国共有19374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
《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家公务员如果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连续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以及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国家行政机关都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将其辞退出公务员队伍。
广州海关系统刘先生表示,总体上来讲,公务员只要工作负责,并且不违反相关的纪律,其工作基本上是没有风险的。对此,选择了公务员职业的张先生也表示,由于公务员队伍大体稳定,因此人情味也比企业单位要浓一些。
盲目报考反映浮躁心态
报名时一轰而上,考试时急流勇退。公务员招考中的“虚热”现象折射出很多人的浮躁心态。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很多报名者中途放弃。这种“始乱终弃”的做法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反映出很多报考者并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估,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热潮,尤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一把抓住,而不是与它擦肩而过。〈〈〈
“公务员热”折射公职的价值危机和精神缺失
感到竞争太激烈然后弃考,觉得没有得到预期的利益而辞职,这印证了社会对公务员热的判断:热度并非由某种为公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推高的,而是一种高福利、高稳定、高权力预期中的经济人算计。对于理性经济人最重要的是成本和收益比较,竞争太激烈,5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从考试到最终的关系打点,这意味着获得这个职位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付出很容易沉没,不如早点抽身。辞职热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功利取向,人工作的时间越长,对工作就更理性,感觉公职并不能给自己带来预期的利益,利益最大化考虑下,自然要另谋高就。
公职本来是诸种社会岗位中一种特殊的岗位,以服务和奉献为取向―――而“弃考热”和“辞职热”表明,人们并没有把这个当作什么特殊的、需要倾注价值关怀的工作岗位,只是当作一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好工作”而已,当有“成本过大”或“收益过小”感觉时,他们对这个岗位不会有什么自我实现的价值留恋,该抽身时就抽身。
中国公务员廉洁度很低,也可以从中找到原因:不少人当初报考公务员时本身就无所谓什么崇高理性和抱负,无所谓什么价值信仰,而是基于经济人的理性算计。所以等位子稳了权力大了,一旦有机会,就会下手去贪,去捞取个人最大利益―――一年一年地等,一步一步地爬,相比“弃考”和“辞职”,只不过是对“成本-收益”有更长远的算计,官德败坏即源于此。〈〈〈
大学生报考热折射出缺乏创业激情
在大学校园,“你报公务员了吗?”成为时髦的问候语。如果见了面问:“你想自主创业吗?”对方肯定会目瞪口呆,怀疑你神经是不是有了问题。在大学中,一个班级的同学集体报考公务员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敢于自主创业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学生是最有激情、最有知识的人群,但“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社会还缺乏自主创业的机制和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