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等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研究
来源:     2020-12-23 11:49: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大学生,其政治认同现状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思想的统一与巩固、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因此,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参与四个维度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探寻其提升路径,是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做好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指特定的社会群体对其所生活的特定环境中的政治系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认可与接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概念的界定主要体现在认同主体范围的变化,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对所处环境中的政治系统在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认可与接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基本遵循。政治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核心,是增强民族情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思想保障,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作为地区发展的后备力量,其政治认同的提升对凝聚民族力量、维护民族利益、协调民族关系、激发民族热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民族地区必须以高校为重要阵地,借助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契机,因势利导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觉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堡垒。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既有其普遍性,也存在特殊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五个认同”是其政治认同的基础,而对民族地区制度与政策的认同则是其政治认同的关键。

普遍意义上的政治认同。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与“五个认同”的内容具有内在契合性。第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并时刻牢记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只有伟大祖国强盛,才有各民族的繁荣发展。第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都是这个民族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第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养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它陶冶中华民族情操、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之所在。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五,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实践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特殊意义上的政治认同。从特殊意义上讲,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上还应具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政策的认同。首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入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这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充分尊重民族差异、科学管理民族事务、更好发挥多民族国家优势的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体现,这一制度对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对民族政策的认同,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深入了解我国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其中,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自编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问卷”,并抽取1550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各民族占比情况为:汉族34.52%、朝鲜族26.75%、蒙古族20.12%、满族16.75%、其他民族1.86%。问卷包括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参与四个维度的观测,并根据研究需要对不同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对比、交叉分析,力求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作出科学、全面、系统的剖析。

政治认知积极性与非理性并存。政治认知,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所在民族地区政治系统的了解与认识,主要包括对政治常识、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基本认识、判断与评价。调查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了解和较为积极了解政治事件与政治常识的学生占比为75.16%,而在“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地区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43.22%的学生表示“了解”和“非常了解”,56.78%的学生表示“一般”和“不了解”。对上述差异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影响其政治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以实践和阅读获取政治知识和信息的学生能够在具体政治事件中以较为理性的态度进行判断、评价、分析的占比为71.2%,而以网络平台为主渠道获取政治知识和信息的学生能够在具体政治事件中以较为理性的态度进行判断、评价、分析的占比仅有33.4%。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具体政治事件关注较为积极,但由于获取知识途径不同,部分学生缺乏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对政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思考的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方面呈现积极性与非理性并存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理性政治认知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缺失,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教育者理论素养不足、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是导致学生政治认知非理性的关键因素。其次,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差异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缺乏从实践中获取政治知识的能力与方法,难以对理论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建构,过度依赖网络即时性、碎片化的信息则是导致其政治认知非理性的主要因素。

政治情感忠诚性与功利性并存。政治情感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对所处的政治体系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发自内心表露出的对政治积极与消极、亲近与疏离的状态。调查显示,95.28%的学生“赞同”或“非常赞同”中国共产党执政,96.48%的学生认为与其他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大优势”和“非常具有优势”,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有97.39%的学生选择“愿意”和“非常愿意”。上述数据表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政治情感上具有高度的忠诚性,但在被问及“为什么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部分学生又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其中20.6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日后找工作的需要。

政治意志坚定性与矛盾性并存。政治意志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政治情感表露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表现为对政治体系具有坚定的信仰。调查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政治意志坚定性,其中85.68%的学生表示自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83.66%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82.81%的学生认为当下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92.23%的学生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政治意志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其中12.25%的学生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持否定态度,10.74%的学生对目前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持“一般”或“不满意”的态度,23.23%的学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表示“一般”或“不满意”的态度。在网络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本问卷还调查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影响,其中67.74%的学生以网络作为主渠道获取政治信息,而通过交叉分析,这些在网上获取政治信息的学生在政治意志上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更为突出,且在调查中73.34%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身的政治意志具有“非常大”和“较大”的影响。

从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意志出现坚定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现状是政治、经济、网络等社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个别地方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在具体工作中依然存在削弱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行为,造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虽然对执政党及其执政理念具有高度的政治坚定性,但对个别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行政措施缺乏信任。其次,经济作为政治体系成效的最直观参照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政治意志的坚定性。最后,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混杂甚至错误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给学生,并对正处于政治价值观塑造阶段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政治参与主动性与形式化并存。政治参与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围绕地区政治体系所展开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主体在思想上具备高度的政治认知、深度的政治情感、坚定的政治意志基础上外化为实践的现实表现。调查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较高,其中76.47%的学生属于“主动参与型”,23.53%的学生属于“消极参与型”,具体政治参与的活动主要包括:主题教育类活动占比84.91%、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占比64.52%、政治监督与选举等直接性政治活动占比25.16%。在调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参与的政治活动的评价时,45.36%的学生认为“非常丰富”或“较为丰富”,54.64%的学生认为“一般”或“单一且形式化”。而在评价所参与的政治活动对自身的影响时,39.68%的学生认为所参与的政治活动对自身影响非常积极,20.32%的学生认为所参与的政治活动对自身影响较为积极,28.71%的学生认为所参与的政治活动对自身影响一般、11.29%的学生认为所参与的政治活动对自身没有影响。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主动性与形式化并存的现状。从学生主要参与的政治活动类型可以看出,占比最高的是主题教育类活动,这类活动虽然具有高度的说理性,但因缺乏实践基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在此类政治活动中锻炼自身的政治实践能力。此外,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因存在一定的形式化以及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等问题,同样导致学生无法参与有效的政治实践。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路径选择

基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参与四个层面存在的不同问题,政府、社会、高校等各个主体都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追溯其成因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从认知到情感、从意志到践行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以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守正与创新:以高校思政课为主渠道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高校思政课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与树立科学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守正”是指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创新”是指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必须以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为手段提高其实效性。因此,民族地区高校需从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受教育者四个方面入手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首先,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的重要因素。“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只有教育者本身的理论功底足够扎实,才能将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以更加通俗、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关键因素。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为大学生政治认知积极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提供方向指引。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高校思政课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充分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认知范围的基础上科学设定教育内容,在具体教育内容设定中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从而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再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既要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使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注重将科学的理论与具体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等时事政治相结合,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运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分析、评价政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高校在加强对大学生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自主性的激发,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日常社会实践以及判断、评价相关政治事件的过程中自觉增强自身理性思考的能力。

尊重与挖掘: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增强大学生政治情感。民族地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起到促进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其中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件的价值取向与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否趋于一致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情感必须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在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与深度挖掘民族地区先进革命文化基础上,达到政治与文化价值取向趋同的目标。首先,在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有政治体系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并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的视角,运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可以接受、愿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政治认同教育,使其能够在情感上对现有政治体系产生高度的亲近感。其次,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这些革命文化与现有政治体系的价值取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并通过宣传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人才优势对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积极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了解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传统,切身感受本地区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而消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政治情感上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

治理与优化:以良好社会环境为保障坚定大学生政治意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意志的坚定性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最为基础的影响因素,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最为直观的影响因素,网络环境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首先,必须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评价与审核机制,使政府的行政能力得到提升、行政方法得到优化、行政效率得到提高,进而增强政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以消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政治意志层面存在的矛盾心理。其次,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与措施、加强财政支持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与资金的双重保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民族特色、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流向民族地区,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意志的坚定性。最后,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与管理,面对外来网络信息必须加强内容的筛查与审核,并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坚决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意志坚定性的削弱。

规划与引导: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为了使学生参与的政治活动以更高质量运行,学校必须对活动的前中后期各个流程做好相应的活动规划,并以科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在活动前期要预设好活动目标,而目标的预设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准,依据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实践能力予以合理预设,并按预设目标决定相应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将理论融入实践、将内容融入形式、将目标融入过程,使学生在无形中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政治认同。在活动后期要做好活动总结工作,活动总结是反映学生实践的效果、反馈活动存在的问题、反思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后及时组织学生做好活动总结工作,通过学生的第一视角看到学生的成长、活动的完善、教学的进步。其次,政治参与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外化于行动的过程,必须在活动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预设的目标效果。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时,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在政治参与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对需要讲解与分析的政治事件要进行系统的剖析,使学生能够在政治参与中对理论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与理解。

综上所述,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参与等方面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决,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政治认同上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地区的持续稳定繁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周训梅.新媒体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02):55-60.

[4] 谢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原则和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02):234-237.

[5] 孙江,李圆.智媒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机理、挑战与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4):18-23.

(作者张艳秋系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沫雷系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2期)

作者:张艳秋 程沫雷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