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沈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根治“择校热”
|
来源: 新华社 2007-6-19 16:14:00 |
|
新华社沈阳6月18日电(记者王莹)106所薄弱中小学综合改造、2055名中小学教师带着关系易校交流、35所民办公助校全部退回公办、省重点高中60%的公费招生指标分给初中……在沈阳,这是每一个关注择校的学生家长都十分熟悉的数字,正是这些数字,让沈阳的义务教育在短短4年时间内“脱胎换骨”,让曾经鼎沸的择校逐年降温。 沈阳“禁择”始于2003年。当“有书念”不再成为问题后,人们纷纷要求“上好学校”,沈阳市城区内初中择校生的比例最多时达到30%以上,群众对此反应强烈,2002年行风评比中,教育名列倒数第一。 “择校是形成教育高收费、加剧教育不公的主要原因,一定要坚决杜绝。”本着这个共识,2003年,沈阳市从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入手,先后将46所薄弱初中和60所薄弱小学纳入改造,通过加大投入、校长竞聘、教师培训等多种手段提升学校质量。如今首批22所改革校已经摘掉了“薄弱校”的帽子。 随后,沈阳市教育局于2006年6月出台政策,规定全市民办公助中小学全部恢复公办性质,实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此举彻底结束了沈阳十余年的择校历史。对中小学因此带来的减少学费收入问题,市区两级财政投入3亿元进行补充。目前,全市35所民办公助学校全部恢复公办性质,共接收146个社区8281名学生入学,改变了过去学生住在附近却不能就近入学的状况,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和社会的一致赞许。 当年8月,沈阳教育再出重锤:校长、教师在一校任职6年,必须易校交流。秋季开学前,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2055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完成了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易校交流,且其中95%以上是“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交流。 “均衡发展大局面,心底无私天地宽。”从区内名校转至较薄弱学校的数学教师王宏志概括自己交流一年的感受时说:“一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从一个单位人向一位职业人的转变,教师不再属于哪一所学校,而是属于教育事业,这种想法让我们淡化了学校硬件的好坏,更专心于教学,更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 此外,4年间,79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拔地而起、76所城区中小学与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合作体、117名校长教师到农村支教、每年1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教师培训……这些举措也满足了农村家庭对子女成才的愿望,让城乡教育差距逐年缩小。 2006年,沈阳教育在行风评比中进入先进行列,教育投诉从2004年的545件下降到2006年的46件。 “沈阳教育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沈阳能做到的,别的省也一样能做到!”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表示,只要政府及教育部门能够正视择校问题,不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公平绝对可以逐步实现。(完)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