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刊出《春游,何必次次与作文“捆绑”》报道后,引发热议。部分读者和教育专家发来电子邮件、打来电话,他们认为,现在的春游因为加入一些形式刻板的教育,使得“游”味越来越淡;春游应回归“原味”,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一些中学生告诉记者,多数同学都反感老师把春游变成“第二课堂”:看到湖水,开始讲解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看到蝴蝶,就讲解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等。老师总怕学生们春游时放纵玩耍,白白荒废时间,想方设法灌输更多教育内容,或者干脆把春游时间挪作他用。一位李姓读者说,孩子所在的学校把春游变成参观,要求孩子们用心听讲解,并一字一句记录,回校要检查。
教育专家指出,老师抓住春游契机,时刻不放松教育,本意是好的。只是硬性灌输的方式,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反而难达效果。孩子们好不容易有机会集体到校外活动,跑跑跳跳玩得很兴奋,这种场合下往往听不进过多的说教。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接收心理产生矛盾,花大量精力却做无用功,应尝试改善教育方式。
南码头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纪的家长来信:情境教育比说教更入耳入心。学校几天前组织春游,乘车途中,女儿邻座同学晕车呕吐,女儿很自然地递上纸巾和开水,还拿出黄瓜给他清嘴。这件小事被细心的宋校长看在眼里,“你做得真棒!同学之间就是要这样互相关心。”校长的表扬引来全车同学热烈鼓掌。这种在相关情境下顺势而为的教育方式让小纪印象很深刻,回家高兴地说了两三遍,家长也很受触动。
市“十佳”班主任、虹口区三中心小学李莉老师认为,教育目的与“原味”春游其实并不矛盾。让学生将内心体验化为文字、讲解环保知识、倡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都应利用春游情境自然进行,教育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如教育孩子要有组织纪律性,集体活动不能迟到。平时反复强调,孩子可能印象不深。但春游时有同学迟到,全班焦急地等他一个人,这时抓住孩子们的心理,自然地批评迟到行为,效果就很不错,以后迟到现象大大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