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轮
近些年,报上时有报道,一些大学生患了大病、重病后,学校、家庭均不堪重负,不得不呼吁社会捐助。电视上,我们也常看到一帮大学生在校园里守着一个筹款箱,号召大家献爱心,为身染沉疴的同伴募捐。此情此景,令人痛惜,也令人担忧。一般以为,大学生青春年少,身体应该健康,发病几率小,可事实并非如此。多项针对各地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患大病的趋势在上升,其中白血病、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发生率逐年攀高。而在为数不少的高校里,几个大病学生花光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医疗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国家现有对大学生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保障能力之不足逐渐显现。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高校,维持正常的医疗开支往往已捉襟见肘,大学生们只能“得了小病凑合看,得了大病不敢看”;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与各类高校中的高职生更是处于“无医保”状况,另外,由于院校分散管理、各自为政导致的医疗待遇差别较大、大病风险难以有效化解,都在在指陈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是“一根脆弱的链条”。
以人为本,解除民忧。日前,上海召开了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工作专题会议,会上传出令人欣慰的、体现政府职能到位的政策信息:大学生的基本医疗将由医保制度切实保障起来,50余万大学生全部纳入覆盖范围。这标志着上海已先行一步,着手解决此棘手难题;同时意味着上海向着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规划目标再跨出重要的一步。
新制度通过财政出资建立大病统筹机制,患病住院或接受门诊大病治疗的大学生,今后其医疗费用统一由政府医保部门支付,这就将原来的高校保障转变为社会统筹保障,支付能力明显提高,政府这样子做当然增加了不小的投入,但这是应当的,也是真正负责的做法。青年大学生无疑处在人生很可宝贵的阶段。教育家会有一比:一颗谷类植物,从苗而秀,从秀而实,秀的段落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学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若让它的优秀分子在这个段落,任疾病摧折,不给他们健全成长的机会,这民族与社会也就等于自暴自弃,更遑论国家崛起和文化创新。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再怎么讲也不过分。
同学们,你们不用再担心“病不起”了;家长们,你们不必再有后顾之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