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在一个并不知名的小城市——安徽铜陵召开。从此,“铜陵奇迹”成了在教育界流传甚广的一个关键词。因为这是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国务委员陈至立曾就“铜陵推行教育均衡、消除择校风”做出批示,对“铜陵奇迹”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认真调研总结经验。(12月1日《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总结说:其卓尔不群的经验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资源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倾斜,更在于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各初中,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初中之间的应试竞争压力。然而在我看来,这些经验并不在于它在思想上有多么“卓尔不群”,相反,这样的观点我们在媒体上已经读过多遍。因此,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它的实践本身,而在于当地政府敢于如此实践的勇气。这种勇气源自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王民养所言,铜陵在推行有效遏制“择校风”方面创造了奇迹,这证明“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不可为,而是愿不愿为”。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铜陵奇迹”与其说是“奇迹”,其实更是中国教育的一种尴尬。这种尴尬反衬出地方政府在“豪言巨人”与“行动矮子”之间的鲜明对比。
“择校费”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已然成为教育腐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同时也在本质上制造了教育不公,更让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择校风”的存在,原因正在于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严重失衡,在于政府极一地之力堆砌出一所或几所“窗口学校”的政绩冲动。因此,如果政府不试图改变错误的教育经营思想,想靠“一律就近入学”来堵住“择校风”,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极度残忍地——因为城市内部的小范围地域划分原本不该造成如此之大的教育水平差异。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可惜,我们却都没有真正做到。尤其是第一条“为了一切孩子”,即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实际上关涉的正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公平。就“择校风”而言,人们之所以要“择校”,正因为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政府如能弥合其中的差距,“择校风”必能不治而愈——这也正是“铜陵奇迹”的全部成功经验所在。
要言之,只要我们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经营思想,教育公平就“不是不可为”的问题,而是“愿不愿为”的问题。城市内部的校际差距如此,东西部地区的区域差距以及城市农村间的城乡差距亦是如此。所以说,教育公平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有如此实践的勇气,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