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在宽敞的物理实验室里,逸夫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苏清权拉着轨道上的小车,十分沉着地演示着摩擦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他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这是昨日开始接受“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评估验收的思明区展示给教育部评估专家的特色镜头之一。14岁的苏清权是跟随打工的父母到厦门读书的外来员工子弟,他不仅在厦门学校里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由于他是农民工子女,他也不用交借读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说,这真是令人欣慰的一幕,它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包括郑增仪在内的专家昨日开始对思明区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进行评估验收,思明区申报的项目是“教育均衡”特色。
郑增仪认为,外来员工子弟能否在城市里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均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逸夫中学,郑增仪看到了这种“和谐”。逸夫中学校长郑珠恩说,表面上,你已经分不清楚本地和外地的学生了,而事实上,在逸夫,平均每100名学生中,就有77人是外来员工子弟。
不仅如此,郑校长说,对于像逸夫中学这样以接收外来员工子弟为主的学校,政府对它是一视同仁的:编制一样、招聘教师的条件一样、教师的待遇一样、生均公费一样、投入经费也一样。
而在逸夫,学校也对本地和外来的孩子,实行编班编号一样,都是由电脑随机产生的;教育教学一样;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或助学金也一样。
郑珠恩说,曾经有位学生,他跟随来厦种植草莓的父母住在草莓地搭盖的简易房间里,老师就走过田埂去家访。他是位长跑好手,每天,体育老师都会掏钱帮他买面包、鸡蛋和豆浆。
郑增仪说,这些的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被告知,目前在思明区的外来员工子女,53%是在公办学校就读的。
思明区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地挂上“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的牌子,今日下午就能揭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