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和自主招生这两个词,对众多高考考生和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保送制度的实行比较早,而被人们称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旅”的自主招生也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目前全国自主招生高校已扩展到42所。那么,保送和自主招生究竟带来了什么?记者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及学校,听听他们对保送和自主招生的看法。
正方观点一:是一种值得体验的人生阅历
南京城东某高校的于老师认为,自主招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机会,一种阅历。他说,准备自主招生材料的过程是一种经历和财富,而为了保送而搞竞赛的同学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一纸获奖证书,还有许多常人不能体会的汗水甚至泪水。或许在高三这个时期体现得并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收获是受用一生的。而且,于老师认为自主招生可以让学生看到外面的广阔,也许你在本地的学校中是优秀的,但也许更优秀的还有许多。
观点二:保送让我省去了重复学习
已经是东南大学学生的刘同学在谈到保送时,十分赞同这一制度。他说,其实保送就是将“高考”提前,而且有的学校的考试也许比高考还难,但是为什么保送仍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保送可以早点结束高三的黑暗日子。
刘同学说,高三下学期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复习的过程,成绩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弥补学习上的不足,但是成绩已经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段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浪费”,不如利用这段时间预习一下大学的课程,提前进入状况,不是更好?
反方观点一:扰乱了中学正常教学工作
中学应该是高校保送和自主招生工作中最忠实的支持者,可金陵中学招生老师宋应杰认为,每年的保送和自主招生活动都严重干扰了中学正常的教学工作。
宋应杰透露,每年各高校的保送和自主招生章程发放到学校后,学校相关老师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向学生,乃至家长解释章程内容,还要筛选学生,组织报名,写推荐意见。近些年来,家长对一些名校保送和自主招生的名额趋之若鹜,一些条件不够的学生家长也不厌其烦地询问是否还有替补名额,招生负责人和班主任忙得焦头烂额。
观点二:竞逐资格过程牺牲者太多
还有不少人认为,目前高校保送资格已经异化为竞赛资格,搞竞赛势必要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精力,但最终赛出的符合高校保送要求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仍要参加高考,可这些“跛腿”学生很难在高考中与别人竞争。
而自主招生也没有出现人们曾经期望的“偏才”、“怪才”,相反,量化的成绩仍是这一招生手段的核心基础。宋应杰称,每年从11月开始,高三年级不少优秀学生就躁动起来,想要获取免试或降分录取的机会,于是参与到填写报名表、请学校开证明、填写自述材料、甚至到外地参加面试等,一个流程下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南京某四星级中学多年担任高三班主任的陈老师反映,自主招生政策实行以来,他们学校真正能用上这20分的学生非常少。他们学校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几乎都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些没有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即便加上20分,依然达不到录取要求。
观点三:功利目标下多推良不推优
“目前,全国各地重点中学除了对北大、清华的保送和自主招生工作还比较严谨、负责之外;对其他一流大学尤其是省属大学的保送、自主招生工作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采取推良不推优的原则。”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招生老师如此告诉记者。
该老师分析,好学生考试失误概率非常低。因此,学校总是希望留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高考,冲刺各种状元,这也是中学在下一轮招生宣传中的一大卖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