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家上学的少年:我这样学习这样成长很有乐趣
对于理想中的学校,杨少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教室、教材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一定要逍遥自在。
孙常恭的女儿孙方细雨现在在家称得上快乐逍遥。她每天在家上课,中文专业大专毕业的妈妈辅导她的功课。闹钟当成上课铃,除了上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基础课程外,每天还有电脑课、书法课、漫画课和体育课。
9岁的孩子,整天在家里不去学校,邻居怎么看呢?孙方细雨稚嫩的声音透着坚定,她说,大家都不赞同。
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上学,少数人不上学,所以大家觉得不上学的就不对。爸爸让我当他们的领头羊。
孙方细雨要自己赶集、去超市买东西,见世面,锻炼胆量。她曾经是班里的三好学生、班长,典型的好学生。她说,自己现在这样上课很快乐,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孙常恭准备让孩子读完小学之后,中学就停止数理化的学习,加强语文、哲学、逻辑、心理学的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读文科。他说,脱离学校教育,也有担忧,如果引导不到位,会不会毁了孩子。不过,他从来不担心孩子没有文凭,他说,10年,20年后,对人才的要求绝对不是文凭,而是能力。他相信孩子绝对不会缺少生存的基本能力。孙方细雨就发明了一个教育方法,课堂纪律签约卡,目前,已经在两所学校试用,效果很好。
杨少江说,互助班的孩子上课肯定不会像现在的课堂。那时候,老师讲课,爱听的孩子就听,不爱听的就不听,嚼口香糖,跷二郎腿,怎么自在怎么来,决不强迫。学生作业,会做就不要重复了。
文化课呢,每天上两三个小时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带着他们去农村、看博物馆、逛超市、去电影院……各种地方,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做社会调查,与人交流。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复杂的舞台上,孩子能够学会爱、感恩、诚实、信用、自信、健康等,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一次“自助教育”的坚定实践:自己教孩子这件事“万无一失”
目前,没有场地、没有教师、没有学生,仅凭一腔热情能做成这件事情吗?杨少江对自己的互助式教育充满了信心,他宣称,如果一个人的力量能吊起来一个西瓜的话,他相信,五六位家长的力量能够吊起一头大象,只要人心齐,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对于资金的筹集,杨少江说,我们可以AA制埋单,6个家长每月每人拿出200元就能凑够1200元。他坚信“教育孩子是最大的投资。”
没有老师怎么办?杨少江说,他自己就可以教语文和数学,其他家长看看能不能教英语、教数学,实在不行就聘请大学生当老师。找运动员教体育、艺术爱好者教美术,或者让孩子上社会上的特长班,总之,他会跟其他家长商量,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每个孩子的特长和潜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上完小学课程后,也许我们会把孩子送到中学里,也许会继续教下去。”尽管杨少江对很多事情都还没有确定,但他认为自己来教孩子这件事情是“万无一失”的!
有家长问,“孩子不去学校读书,是不是违法行为呢?”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李晴川认为,杨少江的行为,没有放弃教育孩子的义务,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还没有触及违法问题。
众议
“这是一个乌托邦,我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这样的学校。健康的孩子关键是有健康的人格与情商。把几个孩子圈在一起会不会让孩子从心理上与社会脱节?体验与真实的生活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小范围的学习不利于孩子身心正常发展。”
——一位五岁孩子的母亲
“杨少江的想法非常好。现在的学校,几个老师对着那么多孩子,怎能挖掘出孩子的特长和潜力呢?再加上应试的压力,对孩子简直是一种摧残。我儿子5岁时就能自行阅读小学课文,目前在美国读博士。尽管儿子从应试教育中获益,但是,我认为目前的学校教育没能发挥出孩子的最大潜力。”
——50多岁的齐先生
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上次考试考了“双百”,全家很高兴,都说他是好孩子,并承诺下次如果还考“双百”,就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后来我对妻子讲,第一,以后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双百”,强调“双百”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挫折感,考了99分他也会觉得自己很无能。第二,分数对一个儿童来讲,绝不是最重要的。助人、宽容、乐观都比分数重要得多。第三,不要因为他考得好就说他是好孩子,难道考得不好的都是坏孩子吗?
但是,妻子反问我一句,那么,别人的孩子都考“双百”,你自己的孩子考60分,你满意吗?我无言以对。所以,分数是儿童的天敌。
——31岁的新闻记者 冯季峡
目前的小学课程包罗万象,经过多年来各界专家的指导、修订,非常科学,小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很有必要。重新开拓或者设计课程,任何个人和团体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有超越。小学生在学校里面,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过早展开特长、特性教育未必合适。
——二七区实验小学校长 马立静
雪化了变成什么?
雪化了变成了什么?这是一道小学试题。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老师给她打了个“×”,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水。许多人都愤怒地指责这位老师扼杀了一个儿童超凡的想象力,老师回应说,我当然清楚雪化了变成春天这句话非常美,可是,在美和标准答案之间,我只能选择标准答案。我得为孩子将来的升学考试负责。
双方的话都有道理,但这件事怎么看怎么没道理。问题出在哪儿呢?
要分析小学教育的积弊,首先得明白小学教育的目的。让他们好好学习并以好的成绩升入初中,这是一种目的;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并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这也是一种目的。
在前一种目的的驱使下,小学教育其实被赋予“遴选精英”的功能,“差等生”和“尖子生”两个阵营被分数天然地割裂开来。至于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校考虑的好象没那么周全。
教育成功不成功,不应该看孩子做题多快、分数多高,而要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是否敢于创造。一个学校应该充满人文、富于理性地培养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不是如一条流水线一样日复一日地复制“优等生”。
现在,杨少江,孙常恭,两个对小学教育现状感到失望的父亲,选择了让孩子离开校园自己来教,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破解“小学教育的积弊”,他们能成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