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普通教师晏才宏3月12日去世,这几天交大校园BBS上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晏才宏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于是,他的死引发人们反思:一位广受学生们爱戴的优秀教师,为什么与高级职称无缘?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出什么问题了?
2004年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已得知自己身患肺癌晚期,仍平静地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讲解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在家中辟出的“答疑房” |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他是不是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谁能理解晏才宏?
晏才宏有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孩子讲解,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孩子果然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补就是两年。他在一个知青子弟学校为学生补习,一补又是7年……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经常眉飞色舞地对妻子、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彩的课。他爱吃肉,时常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病故后,学生在交大BBS上发表悼念文章千余篇,网文摘录如下:
网友:荒唐!"大跃进式"的教师评价机制误人子弟 (姜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科研活动,特别社会科学的科研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按着现行的标准,一个平均40岁的教授或副教授,需要在15年内写出10本学术著作或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5篇论文。如果是每个人都从质和量上达到了这个标准,那么我们一所约1000教师规模的大学15年后将产生700名左右中国一流的学者和教授,在世界上平均拥有这样一流教授队伍的大学也是屈指可数的。这样长期下去,怎么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的质量呢?如果教师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着考核这个指挥棒转,考核的分数就是金钱、就是业绩、就是利益、就是个人前途的话,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违背了其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而本末倒置呢?况且诚信应该是教育者和学者的生命,如果这样的考核机制冲击了作为教育者和学者的诚信的话,那不是舍本逐末了么?
网友:理性看待优秀讲师至死未评副教授(陆高峰)
这位优秀大学教师至死没有评上副教授,使媒体舆论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罪恶的论文”,似乎晏老师没有评上副教授都是论文惹的祸,甚至,有人再一次提出要取消论文与职称评审挂钩的不合理制度。笔者认为,对于晏老师未评上副教授这件事应理性看待,至于有人借机鼓吹取消论文更是因噎废食。发表论文与职称评审挂钩虽然有它的不合理之处,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职称不与论文挂钩,那么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既没有教学水平,也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很可能通过投机取巧,拉关系走后门等歪门邪道而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到那时,不仅晏老师等兢兢业业教书授业的老师难评副教授,恐怕那些既有科研能力又有教学水平的人,也会在职称评选中因为缺少“活动能力”而被拒之门外。如此结局,肯定是那些高呼取消论文的人士也不愿看到的
观点一:学生满意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
其实,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副教授”“教授”,只要想一想大学的主要功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回答。贪大求全,越搞越烦琐,让附加条件冲击了主要条件,最终必然使职称评价走向本末倒置。——新华社 |
视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师者,将讲课当作享受并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只因没有“像样”论文至死时还是个讲师,不禁令人嘘唏。对比起那些把授课当作副业,课讲得不知所云的教授,学生喜欢谁,需要谁,那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华南新闻 |
|
观点二:大学需要晏才宏这样的教学型大师 |
在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寓教于乐,以一杯清茶、一枝粉笔在三尺讲台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真心怀念,这样的教学型大师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高校既要科研又要教学,当我们景仰科研大师的时候,也期待出现更多像晏才宏这样的教学大师。——中国青年报 |
和研究机构不同,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考上大学的都是可造之材,能不能通过大学学习成为真正的人才,关键就在于老师的指点。能得到名师的循循善诱,往往可以收到“胜读十年书”的功效。教师潜心科研并没有错,但让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坐职称的冷板凳,这让人心寒。——人民日报 |
|
观点三:讲师“悲剧”不能重演 |
像晏老师这样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却得不到应有的声誉和待遇,这不公平,更难服众。作为主管部门、作为单位领导,不该认真反思吗?还能让像晏老师这样的“悲剧人物”继续把这悲剧续演下去吗?——工人日报 |
在我看来,晏老师的死不只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失去了一个最好的老师,和他一起“死去”的还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最为内核的部分应该是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所说的“知识传播之地”,知识创新也好,社会服务也好,如果没有知识传播之地这个内核,大学只会沦为市场经济的奴仆。——现代快报 |
|
观点四:晏才宏,一个值得永远记取的名字 |
传道、授业、解惑,师之道也。不合时宜的晏才宏倒下了,令人欣慰的是,有那么多学生在他身上学到了在别的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不过,欣慰之余,又不免困惑,这样的学习与领悟难道非得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东方网 |
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老师的离去让人的心情备感沉重。晏老师走了,他教书育人的事迹这段时间正得到传播,向晏老师学习的高潮也正在掀起。但是,晏老师走完人生“最后一课”的价值难道仅就在于成为他人学习效仿的榜样?——华东新闻 |
|
观点五:晏才宏的境遇是教育体制的悲哀 |
真正让人感慨甚至痛心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它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竟与学生们的评价如此相悖、如此遥远?换句话说,晏才宏老师的境遇是对他的不公,却更是教育体制的悲哀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损失。——北京青年报 |
反思大学中数字化管理的弊端:数字化管理加强了效率和可操作性,可是晏讲师引发的争议,再次凸显了数字的冰冷无情。或许可以期待,哪怕是在数字化的框架下,我们也有必要在关注论文数量的同时,关注一下学生为老师打的分数。——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