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生家长向传统学校教育发起挑战
他跑遍郑州,只为能给孩子找一所“理想中的学校”,但是,他最终失望地发现:这个城市没有适合他孩子上的学校。
他四处寻找志同道合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场地的贡献场地,办一个“为自己的孩子专门设立的学校”。
他认为,现在的小学教育“死板”、“单调”、“千篇一律”,根本不适合千差万别的儿童。
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最近,杨少江(化名)很忙,独自奔走于郑州市的各种各样的小学、教育机构。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场地的贡献场地、有能力和时间的也可以直接教孩子。这几个孩子都不上学,由家长自己教,实现教育的“互助”!
本来,杨少江跟教育是毫无关系的,他自己开了家公司,爱人卖服装。
今年夏天,杨少江有大量的时间待在家中。看到6岁的孩子只知道玩,他觉得浪费时间,就开始尝试着教孩子学习。
上午,他教孩子背唐诗,下午,父子俩打数学扑克。没有想到的是,教学效果非常好,不到两个月,孩子就可以轻松地计算10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流畅地背诵30多首唐诗。他让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赛口算、读书,结果二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对手。
看着6岁的儿子,杨少江兴奋极了,发誓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四处张罗着给孩子找学校的时候,杨少江首先咨询能否让孩子跳级,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跑遍郑州市最好的十几所学校后,他彻底失望了:郑州市根本没有适合他孩子上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顽固不化”、“刀枪不入”。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杨少江大脑中逐渐成型:没有适合的学校,就自己来教孩子吧!找几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招聘老师、找场地,按照新思路、新理念教育孩子。
焦作市的孙常恭跟杨少江有着同样的想法,不久前,他让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退学回家,夫妻俩教孩子。孙常恭说,目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中学生令人失望,除了书本知识外,还欠缺很多东西,譬如品德操行、身体素质、创造力、实践能力。而学生们夸夸其谈的书本知识,在社会上其实毫无用处,成年累月的苦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掉了。
一个群体的长久抱怨:呆板单一的教学,扼杀了儿童的个性
杨少江的倡议得到了不少家长的响应,与他联系的家长有十几个,家长们反映的问题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有一位家长说,他掏高价把孩子送到西郊最好的小学,看到小不点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披星戴月,他真觉得不忍心。孩子这么小,有必要那么早去学校吗?
还有家长说,每天家庭作业都得写到夜里11点。数学题多数都是4×8,8×4,重复来重复去,生字、英语单词更是动辄写十遍八遍的,孩子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了,当初活泼开朗的孩子整天累得没精神,对学习的兴趣也被耗费完了。
杨少江感触最多的是一个二年级学生家长的叙述。他孩子聪明,反应快,啥问题都能一听就懂。可是,自从孩子上学后,家长跟学校的矛盾日益升级。孩子听懂了就不老实了,乱说话、做小动作,每次都被老师训,叫家长。家长认为,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不愿意听就让他出去玩呗。学校认为,家长无视学校纪律,这样的孩子他们教不了。
对自己的孩子不能跳级,杨少江一直耿耿于怀。他说,人都是有差别的,为啥不能让聪明、学得快的孩子节省点时间。
学校的教育手段是一刀切,曾经有调查显示,只有20%的学生适合学校教育。呆板的教学制度、严格划一的教学方法,多少孩子都或多或少被耽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