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贫困,拓展千余岗位勤工助学
深谙贫困学生求学的辛苦,听到和看到太多贫困生的艰难求学故事,学工处勤工俭学管理中心市场拓展部部长,这个每月仅仅只有185元工资的岗位,杨怀保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来做。杨怀保利用学校的平台,加大与校内外各企业、高校及各种组织团体的联系,力争为贫困生开拓更多的岗位,两年来,他为学生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约1000个,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得收入合计约15万元,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
这个命运多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和命运的垂青。2006年9月,刚进入大四的杨怀保成功应聘到TCL公司,当接到TCL总部从惠州发来的邀请函时,杨怀保迟疑了。虽说自己过去爸爸妈妈肯定会同意,而且将来可以把他们接过去,但是想到父母刚刚在一个地方熟悉,而弟弟也正好读初中,要是自己过去工作了,意味着又一次大的迁徙,父母折腾得起吗?想到这里,杨怀保把邀请函藏了起来,着手考研究生。只要自己考上了本校研究生,就可以争取留校,把家人完全安定下来,这何尝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呢?
备战3个月后,杨怀保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今年3月18日,当获悉自己以375分,超出国家录取线50分的成绩考上了湘潭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时,杨怀保的心情却相当平静。回到家,他梳理了自己的思绪,在日记中慨然写道:“在大学生活的各种角色转换中,时常也会觉得自己很累很累,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我要勇敢地把这份责任承担下去。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也许就是源于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苦难、对命运不低头的那种勇气吧。
“全家人来湘潭已接近三个年头了,我的大学时光也即将走到尽头。大学的生活有太多的片断让我无法忘怀,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无法欣赏我身边一切动人的风景。我渴望在周末独自一人在校园悠闲地踱步,我渴望在浩瀚的书海里尽情地畅游,我渴望和几个铁杆兄弟周末在包厢里觥筹交错,我渴望像其他人一样闲散时围着电脑CS一把,我甚至连和班上同学闲聊几句的时间也少得可惜,每天在一片鼾声中出门,又在一片鼾声中溜回寝室。多少次,我在同学异样的眼神下奔走,有人觉得我不务正业,也有人说似乎我的脑子里装的尽是钱,面对这一切,我只能报以复杂而苦涩的微笑。生活让我注定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我也不能这样奢望,我必须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我的生活。一路走来,在风景和荆棘的路上,我遇到了两个世界的交错……回忆的滋味很酸楚,憧憬的时刻也很残忍。大学的时光将要离我们远去,我只能选择奔跑,感谢在我生命的年岁中陪我默默走过的人们,没有你们我就不会有今天。而今天的怀保,又要扬帆远征了……”
记者手记:
写完这个稿子,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记者流泪了。当我把杨怀保的童年想尽力真实地还原的时候,我的手在剧烈地颤抖,我无法也难以想像这样的故事是跟我眼前的这个瘦弱青年重叠着的。我有一种错觉,仿佛是在听一个80岁的老人讲述他一生的故事。
如今,22岁的杨怀保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带一身是病的父母去医院,他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要让弟弟看到哥哥为他400元的学费发愁,他更希望,有能力帮助那些同样在贫寒中挣扎的孩子。可是,杨怀保现在还很弱小,由于过度操劳,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经常头晕失眠,4年来欠下学校3万多元的学费依然是他背上沉重的负荷。唯一幸运的是,阴霾的人生路上,男孩的坚强、执著和善良,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最初的光芒。
杨怀保的生活依然繁忙:“每一天,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早上我买菜,安排柴米油盐,有人说我像个家庭主妇;然后我走进大学课堂,这时候,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学生;课后的兼职中,有人说我是良师益友;在兼职工作岗位上,我是一个拼命劳作的工人;回到家中,对父母,我是儿子;对弟弟,有人说我更像慈祥的父亲;对那些跟我有同样困境的寒门学子,有人说我是舵手……”
如今,22岁的杨怀保正以一种新的人生姿态,在走好自己的路,保护好自己家人的同时,帮助那些可以帮助的人。 (谭里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