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摄影 陈瑜 |
2007年中考试卷评析——
昨天,2007年中考落下帷幕;今天,我们邀请温州市第八中学的名师,对试卷进行评析。
在为期两天的学业考试中,我市8.85万名考生首次全部参加了“新中考”,即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传统中考的区别在于,“新中考”的学业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体现,另外还增加了英语口语交际考查。它改变了以往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语文:稳中有变化
今年的中考试卷与去年相比是稳中有变化,继承中求创新。试卷题型上仍是四大板块——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及作文。各部分分值与去年略有不同,总题量由去年的27道减为24道。纵观今年中考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运用
中学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重点,所以,试题沿用往年的做法,出现分值较多的基础题,如: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语境填词语、古诗文经典句默写、古汉语实词解读等。在设计语言题方面,今年摒弃了以往的病句修改,把关注点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如第2题根据语境填词语,在选段的四个空处分别填上“重”与“轻”,这就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做这种题是要花一些时间的;再如第一题根据拼音写汉字,虽然所填四个字均为常用字,但要把它们填写完整并不容易,特别是浸润的“浸”字,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平时没有积累,想要很好地完成就会比较难。总之,此次试卷强化语言运用的特点,为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积累
新课改非常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今年的试卷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如第4题: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选文是:“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我们在琦君芳香醇美的青酒里品尝到 (1) 的滋味;在朱自清掬你入口的“女儿绿”中感受到他对梅雨潭水 (2) 的感情;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他 (3) 的心情,在鲁滨逊流落荒岛历尽艰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 (4) 的精神……”这里不仅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而且还考查学生课内外的知识积累、阅读品味、语言表达及情感体验。
如第5题中的第②小题,一改往年关于修辞方面的纯知识问答,要求学生修改句子,使之与前一句形成对偶句。这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大考验:一要懂得对偶句的特点;二要语言表达准确,考试难度有所增加。再有第12题,结合语境品析语言,第15题古诗鉴赏题,找出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等,均是从考查语言品味能力的角度去设题。
还有一些开放性题目,如第14题,读选文谈谈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比较大,积极鼓励学生读懂文本,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学会阅读与思考。今年这种开放性题目所占比分较大,如第13题、第14题就各占4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下在此立见分晓,区分度也就拉开了,平时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就占了优势。
三、注重拓展语文外延
此次选题范围广泛,注重语文与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与社会结合。如第5题中的第③小题,要求学生写一个50字左右的片段,描绘风声、雨声、虫唱、鸟鸣……设计这种题目,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去描摹风声、鸟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狭窄的书斋去投身到广阔的天地,去观察生活,拥抱自然,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为了闭门造车,而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否则哪怕你语言再丰富,没有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恐怕也写不好虫唱、鸟鸣。
再看第8题,将材料补充完整:“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这些考题更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政,处处留心皆学问,反之则无从答题。同时,这个选题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今年的选文非常注重这一点,精选了文质兼美的文章《拥有爱的源泉》作为阅读材料,突出了文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感受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阅读材料中的另一选文《乡村的泥土》,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选文中所表现出的这一趋势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充分去挖掘其中深邃的思想,感悟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
最后,作文以“惜”为题,不仅让学生有话好说,更能突显学生个体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
今年的古文阅读较之去年无甚变化。
俗话说,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研究试题,就是要用好中考这根指挥棒,使之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刘晓红(温州市首届语文名师)
科学:以能力为“本”
伴随着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今年参加初中学业考试的考生充分感受到了新课程的新导向。温州市2007年《科学》学业考试试卷,反映出“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着眼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突出能力立意。整体延续温州市近几年《科学》命题思路,稳中求变,突显新课程学业考试的导向性与发展性等命题思想。纵观2007年温州市《科学》学业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以“基础”为载体,体现能力
今年试卷的难度与广度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全面落实新课程设定的目标方向,对广大初中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今年的试卷以此为载体,较好地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探究题第30题中,将温室效应这一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切入点,将这一大而广的话题巧妙地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灵活机动地考查学生。
2、在生活背景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试卷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较好地嫁接到生活背景当中,避免机械单一的传统试题编制模式。
3、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搭建实验平台,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是《科学》试卷的重要思想,今年试卷延续了这一基本思想,在实验试题框架下,主要突出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基本仪器的灵活使用和对实验的具体操作等能力。
二、以“探究”为航向,体现新意
在客观题设置上考查的是学生所掌握的最基本的科学事实、概念、实验和原理,较难题不集中采分,而是分散在不同题型中,避免刻意地给学生制造答题障碍,尽量为学生的答题铺就顺畅的思维通道。试卷知识覆盖面广泛,在一定主题下将不同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整合,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理科试卷的综合特征。较之往年的《科学》试卷,今年试题表现出了不少亮点。
1、对模型运用的关注:“模型与符号”等科学建模思想的引入,是新、老教材的重要区别之一,今年试卷的选择题(5)与(9),以及实验探究题30(1),都有了具体涉足,反映了新课程之新迹象;
2、加大了试题“开放”程度: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为新视点,体现《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方面的功能,是有待研究的新课题,今年《科学》试卷的“开放性”试题更加富有灵动性与创新性,以主观题形式,设置了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赋予学生一定的答题自由度,为学生思维水平的呈现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3、探究性试题更具层次感:与2006年试卷相比,今年的探究试题在选材上既重视了对“实验设计”、“变量的设置与确认”等能力的考查,又显示出了试卷对探究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运用图表、模型等解释并概括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等探究能力的重视,如:第35题,首先是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认实验的对照组,其次让学生运用柱形图表示柑橘维生素含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再则从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中获得实验信息,并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运用,通过几个探究环节的逐步深入,比往年的试题更能体现探究的本质特点,也给学生铺设了逐步深入理解运用实验探究,并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
4、“STS”角度的选材更能体现时代感:试卷在表达“STS”思想方面,所涉及的有“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灾害性天气、探月工程、北京奥运会、温室效应”等内容,这些情境大都从我国时下国情出发,从科技最新发展,社会热点,生活的焦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发展观、正确资源观、环保意识等的教育。胡玫(温州市首届科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