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生一起惊人的校园惨剧:该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学生下晚自习后,在经过漆黑的楼道时,被一声“鬼来了”吓倒,纷纷向楼下奔跑,7名学生(最新报道为10名学生)当场被踩死,37名学生受伤。
一声“鬼来了”,7名蓓蕾初开的孩子就惨死在校园,这是个偶然事故?或者说,仅仅像教育部紧急通报中所说的那样,是个“安全工作”问题吗?笔者不以为然———都晚上八点了,为什么孩子还在上课?教育部1996年发布的《小学管理规程》26条明确规定:“小学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五、六年级至多不得超过6小时,其他年级还应适当减少。 课余、晚上和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
很明显,广纳镇中心小学惨剧之所以发生,“个别地方、个别学校”的安全管理疏漏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育本身出了问题,违反国家教育规程胡乱给学生上课,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而这显然又绝非什么“个别”现象。
至于造成这一困局的教育体制弊端,有识之士早有详切论述,笔者无意再赘言,但透过四川通江这一校园惨剧,对这种体制弊端带来的社会后果的严重性,我以为有必要重新认识,那就是,扭曲的教育模式、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下,孩子们付出的代价将不仅是潜在的身心发育成长健康,甚至可能是非常现实生命安全本身———当教育把人“教”和“育”到这种生命有虞的地步,还让人更复何言?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想到,校园之“鬼”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既是漏洞百出的校园安全管理,更是把学生当功课机器摧折的教育体制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