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有关部门资料: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2.79%,低于2003年3.28%的比例。而国务院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经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世纪末要达到4%,但至今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媒体在充满喜庆气氛的新年里给我们带来的“坏消息”,也让百姓对教育部周济部长“如果再出现乱收费问题,责任就在教育系统自身”的承诺颇为担心。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其经费必须靠国家财政拨款来承担。但基层教育部门确实很无奈,教育经费占各级财政预算的份额太低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若干年来一直只有2.5%左右,远低于世界3.6%的平均水平。而这点教育经费大部分还没有投入到义务教育之中。比如,1998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2435万,但当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只占49.9%,教育投入有向高等教育过度倾斜的趋向。
在义务教育经费偏低的情况下,小学和初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在微观领域又进一步向城市、向重点学校集中,使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正现象加剧。另外,我国的民办初等教育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是畸形的,一些地方的所谓“民办公助”,不过是将公办资源套上民办的外衣,而且被套上民办外衣的往往还是那些曾经是国家财政重点投入的重点学校。利用国家资源借机向社会和民众敛财,为少数人牟取不正当利益,这就是某些人对刺激择校需求、额外高收费乐此不疲的动因所在。
现在,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差异过大、贫富分化悬殊的危险性已经有了比较共同的认识。现代经济学虽然在平等与效率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未能找到良策,但有一点却是被公认的,即公平的教育会改变人的能力和生存状况,增进社会平等与公正。因此,即使在西方社会,由国家投资兴办公立学校,也成为解决由于先天差别不同导致贫富差异悬殊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正在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财政有必要加大向大众群体转移支付的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投入。当前应当旗帜鲜明地制止和取缔义务教育高收费,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投入,真正实现义务教育财政负担,从而让家庭的教育成本切实降下来,维护好每个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要让周济部长承诺有底气,需要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将教育经费“周济”于每个普通家庭,“周济”于那些边远农村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