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彻底打破编教材的少数人垄断局面 生命就还将在教材中大量地浪费
爱因斯坦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这种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式教育,只能得到一种结果:学生非常讨厌学习。怪不得考上大学的中学生要烧教材,这些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劳什子不烧怎能解恨?西方发达国家教材的难度早已大大降低,而在教材的综合化上下工夫。而我国却在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学习内容越来越难。最近虽然降低了教材难度,但高考和课外辅导资料并未减低难度。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根本性的误区,以为每门学科学得难和深就是教育质量高,将来就会出人才。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有意思的是,这种负担极重的“高、精、尖”学习,不但没有使学生变得“深刻”,反而会使学生变得“肤浅”,因为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闲暇时间,也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不给学生任何自由选择的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塞给学生,就是再好的东西也会让人乏味透顶!其实,有了精深的“专门”知识,但不会综合运用的人,还不能叫做“高级人才”,能把广泛的简单知识综合运用的人,才是真正的高级人才!我国许多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发现自己每门学科的基础并不差,考试往往得高分,致使我国基础教育界不少人沾沾自喜,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很高,只是高等教育不如美国。
其实,我国的留学生只是单独的学科中学得精深,更重要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就远不如美国学生了。所以,虽然美国学生学得简单轻松,但美国人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比中国留学生普遍要强。美国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也是世界第一,而我国却总为自己的中学生能拿单科奥赛冠军而骄傲,两相比较,观念的差别一目了然。具有讽刺意味儿的是,我国教育这种妄图追求“高、精、尖”的非人教育,最后的结果却是培养出的人既不“高”,也不“精”,更不“尖”,许多学生进了大学,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素养都不具备。据报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5年曾招收各省高考状元14名,学了一年以后,大部分成绩落伍。更糟糕的是,普遍出现心理问题,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缺乏创造力,漠视集体,不讲合作,有的甚至得了神经官能症,只好辍学休息。
其实,有些教材根本不用编了。林语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语文好的学生都是上课偷看课外书而学会写文章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把课外书拿来当教科书?费那么大劲儿编语文教材,还要进行莫名奇妙的统一考试,结果使学生没时间读课外书,语文反而更差了。林语堂甚至认为教材不算“书”,根本不入流。想想也是的,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听说读教材满万遍,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只会考试如有神,考过就忘光,而且学到的死教条可能会束缚你一辈子。上海育才中学在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当校长时就曾经把《西游记》作为语文教材,让学生自己先读,上课时进行茶馆式的讨论,学生语文水平比别的学校反而更好。语文课就应当引导学生直接大量地读精品和名著。我曾问过一些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留学回来的学生,国外是怎样上母语课的。他们往往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当读多少书,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知识水平,却没有统编教材,教学材料老师可以任意选。同是上母语课,有些老师选莎士比亚,有些老师选荷马史诗,每个老师都不一样,教学完全是开放式的,宽泛的,随时可以拿最新的材料到课堂上来,高度的个性化。今后外语等学科的教材恐怕也不用编了,需要什么,直接到网上找就可以了。网上教材可能是今后教材的一个发展方向。只有高度个性化的教材才能培养出充满灵性的学生。
今年九月,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就要在中学推出,其中要求语文老师能开三到五门选修课,这首先碰到一个教材问题,需要大量有独特见解和个性化的教材。可以说,教材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中国不彻底改变那种统一、集体、层层审定的编教材体制,不彻底打破编教材的少数人垄断局面,中国的教材就将还是扼杀学生灵性的利刃,学生们就永远不会喜欢,生命就还将在教材中大量地浪费。
其实,解放前许多学者都是自己独立编写教材,那时的教育水平反而更高。像朱光潜写的《审美心理学》等教材,还成为了名著。最近,深圳育才中学教师严凌君花了十年时间,以一己之力,编出了一套广受赞誉的《青春读书课》教材,这充分说明了,只要体制的坚冰被打破,那种高度个性化,充满了生气的教材,就会从民间涌现,中国的教育就会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