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文化自杀,真让人匪夷所思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统编”的,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更是全国统一兼集体编写(现在稍有变化,开始提倡一纲多本了,但那多本也并不太多)。这一个“统”字何其了得!西藏的学生和深圳的学生用着完全一样的教材。照理西藏的学生应当了解一些藏传佛教,深圳的学生应当了解一些港澳文化,但一个“统”字,便将地域文化特色从教材中勾销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可我们的教材却让学生从小远离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今后怎么能不失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不遗余力地抢救和保护各国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教育却在主动地让下一代远离地域文化,这种愚蠢的文化自杀,真让人匪夷所思!中国如此之大,地域、经济、文化、习俗千差万别,编教材的少数人,竟然决定了全国中小学生该学什么,少数几个老人的大脑统治了全国上亿学生的大脑,却还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中国传统政治是最强调“统一”的,再加上计划经济更喜欢“统一”,复杂无比的经济竟让少数人去“计划”。“统一”观念简直深入国人的骨髓。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区别之一便是后者是个性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也有根本不同,政治上应强调政令统一,文化教育却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统和政统应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学统应当超越和涵盖政统。里根在当美国总统时,想在哈佛大学谋一个名誉教授的头衔,被哈佛断然拒绝,这充分显示了学统超越政统的精神。教育应更多从人性完善、人类进步、文化传承创新、世界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问题,不应为一时的政治服务,教育不是政治的婢女。应多让学生接触具有永恒和普世价值的文化。可我们的教育却反过来了,把政令统一和计划经济的一套搬进了学校,政统全面覆盖学统,把编教材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行政过程,充满计划色彩,强调统一和稳定,教材也渗透了意识形态因素,语文教材尤为突出。怪不得有人说我国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看看那计划出来的统编教材,就知此言不虚了。
对待教材,我们似乎还嫌“统一”不够,还要加上“集体”编写,有些大学教材竟然是十多所大学集体编写出来的。最后还要来个“层层审定”,这种每章每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集体讨论层层把关的教材,怎么会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见解?哪里还有一丝生气?哪里还跟得上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这种“统一”加“集体”再加“审定”的做法,是对教材个性的三重扼杀!把这样的教材用到学生身上,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对学生灵性的扼杀!学生没有灵性,自然就缺乏创造性,还怎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竞争?
教材不鼓励独立思考 不给学生怀疑和讨论的空间
只要把教材政治化并扼杀其个性,众多弊端便因此而生了。
首先是教材有意回避一些历史真实,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翻开中小学的统编教材,你难以看出中国曾经发生过反右、大跃进、文革这些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在教材中少有反映或反思,致使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中国曾经发生过如此荒唐的运动。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政治领导人的讲话,而且都置于首要位置,政治重于文化,官本位深入到了教材。教材主要按政治标准选材,文化标准似乎是次要的。
教材中缺乏新时代急需的内容。比如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内容就根本没有。像现代人权意识、契约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平等自由民主意识等内容还不在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内。
教材不鼓励独立思考。如前所述,教材已经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权威像,提供给学生的都是政治正确的定论,不给学生留下怀疑和讨论的空间,考试更是按标准答案判卷,思想稍一出格便可能不及格,教材和考试一起系统地扼杀想象力和独立思考。像陈寅恪、顾准等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他们的文章教材中一篇都不选。爱因斯坦谈到教育时曾说过:“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可我们的教材最重视提供执政党认可的正面材料和细节知识,不给学生提供显示多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人格和判断力,价值判断不是多元的,在飞速变化、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最易失去方向,沦为没有灵魂的工具型人物。日本奥姆真理教中的高科技工程师们就是他们的未来形像。
教材选择视野狭窄。像法国《人权宣言》、《联合国宪章》、美国《独立宣言》等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本都没有进入教材。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宗教,更是少有反映。好象我国教育界对人类进步和普世认同的价值不屑一顾。美国给中学生的推荐书目中竟然有《共产党宣言》,他们到真有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度,而我们的教材就显得小家子气十足,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国际视野格格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