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民办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揭开民办高校招生迷雾
来源:科学网     2006-7-11 22:05:00
 

某地两所民办学校师生因招生发生冲突

    7月3日,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要求,各民办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内容必须准确真实,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发布招生简章、广告前须报审批机关备案。此外,民办学校也不能将招生工作委托、承包给经营性中介机构或个人,不能采取高额回扣吸引生源。目前,正是民办高校招生旺季,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规范其招生工作。然而,对于招生中介机构是否具有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没有相关条款进行明确的解释。这给了一些招生中介机构及个人可乘之机。记者采访发现,民办院校招生存在或明或暗的“一条龙”方式,从学校开始延伸到各省代理以及区县代理等。同时,除了招生外,还存在着如何依靠媒体和一些相关媒体公关公司扩大学校知名度来推进招生工作的暗线。

    招生前的暗战

    王莉(化名)是北京某公关公司的媒介主管,此前还在北京某民办高校担任过宣传部的媒介主管,由于该公司和北京的一些知名民办高校关系密切,又有在民办高校工作的经历,对民办高校招生“一条龙”的方式比较熟悉。

    据王莉介绍,每年过完春节,一些民办高校就开始行动,从部署招生代理到媒体公关以及广告等,都要一一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首先是和各大媒体继续搞好关系,尤其不能出现有关学校的负面新闻,因为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对学校的影响是潜在的,而在招生的时候,这种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王莉举了个例子,北京某民办高校在接受北京某媒体采访时发生了一些小误会,该媒体接二连三报道了该校的一些负面消息,之后学校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王莉说,学校会有一些意外事情发生,这是难免的,但是经媒体报道后,有些事往往很难说清楚,给该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年招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和媒体搞好关系一直是民办高校特别注重的一件事情。

    进入每年的五六月份,民办高校开始进入“暗战”的实质阶段,也就是想方设法在各种媒体上“抛头露面”,并安排招生人员进入各地的中学进行宣传。

    不仅如此,民办高校非常注重各种社会排名,这也是宣传自我的一种渠道。如“某某民办高校十强”、“某某民办高校校长十杰”等都让民办高校看重,尽管这种称谓和“荣誉”很难说有多大的可信度,不过家长认可是最重要的。

    在各个省、区,民办高校也注意做招生宣传,只不过有时候会出现难以意料的情况。如今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有32家外地民办高校被告知要交纳5000元公示费,这些民办高校的招生人员对收取费用后不开具正规发票或收据的做法很不理解,而收费者声称是该区教育厅下达的指令。在当地媒体报道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以及物价管理部门对此表示并不知情,结果也不甚了了。据王莉所知,每年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究竟是有人从中渔利,还是当地主管部门监察力度不够,都难以有明确的答案。

    因此,在王莉看来,民办高校都相当看重和媒体搞好关系,以便于学校的形象宣传,有些“步步为营”、怕“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意味。

    招生代理的两条线

    除了应对媒体外,如何处理好与各省招生代理机构、人员的关系,是民办高校招生的主要事情。所谓招生代理,即民办高校通过这些招生代理,一方面学校可以节省差旅费等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招生效率。但是,如果代理机构没有依照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进行招生,往往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被认定为非法招生,有时候甚至还会被误认为假民办大学在骗招学生。

    今年,北京、陕西、宁夏等地都出台了一些整治民办高校招生的规范措施,有的地方已经加大了查处力度。如前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对在该区招生的民办高校进行资格审查,清理出10家不具备合法招生手续、违规招生的民办高校,同时还清理了中介招生机构3家。

    王莉表示,这其中就有一些招生代理机构存在,当然也有一些鱼目混珠的虚假人员。但是,在这样的招生过程中,当地的代理是否可靠也是一些民办高校所看重的,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当地教育部门的“封杀”。

    一般来说,民办高校在招生时走两条线,一条线是学校派出进驻各省、市、自治区的招生工作人员。一般要从自己学校的教师中选择若干人,分配到每个省任招生代表,这些人和学校联系较为紧密,同时也按照相关的程序在当地教育部门登记备案,取得合法的招生资格。然后招生代表再聘任在当地的人组成招生代理队伍,县区级代理人从社会上或中学聘任下一级代理。

    另一条线则以招生中介机构为主。每年,招生中介机构都会和一些民办高校签署招生合作协议,在取得招生总代理的资格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下一级的招生代理,这个结构呈金字塔型,越往下人数越多,不过,招生的提成却逐级下降。

    记者在江西某民办高校的网页上看到,该校排列出每个省的招生代理人,每个人的姓名、联系方式都有显示,在山东这样的教育大省分了东西两个地区,而在江西,则分为五个地区,由五个人负责相关地区的招生。实际上,有些招生中介机构不止代理一个学校,往往代理好几个学校的招生。

    在某招生网站上,记者看到,成为该代理机构的招生代理,只需交纳300元押金即可。记者按照提供的加盟电话进行咨询,对方表示现在已经晚了,一般四五月份代理人就确定并开始在下面活动,而现在招生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是“抢”生源的时候了。他告诉记者,要想招生,需要早点和他联系。

    记者以亲戚的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为由,电话咨询了北京两所民办院校招生人员,发现他们在回答电话时对学院性质等要害问题总是含糊其辞,倒是反复强调师资力量、专业、国家承认学历等。一所民办学院甚至告诉记者,来校学习可以取得双证书,除和某知名大学联办的国家承认学历的自考证书外,还有学校的毕业证书。不过,收费却相当高,每年大约8000元以上。

    招生重赏盼“勇夫”

    到了高考结束、考分揭晓,可说是民办高校招生的黄金时期的到来。这时候,各民办高校本部的招生人马纷纷进驻各省会城市,与当地招生代理人员并肩作战。在招生过程中,一个相当诱惑人的条件就是高额回报,一般的学校开出的价码在七八百元以上,还会随着水涨而船高。至于处于边缘地带的非专职招生人员来说,价码可能会更高一些。

    一位在京打工的高先生透露,自己是在2002年时无意中听朋友谈起给民办高校招生利润颇高而动心的,没想到当年7月到贵州、河南两省就招了12名学生,提成高达8400元,这让他颇感意外。为此,每年到了招生的月份,他都辞去工作专门搞一个月的招生,然后再继续找份工作维持接下来的生活。四年下来,他在北京已经用现金买了一套房,至于总共收入多少,他没说。对于招生操作,他表示,重要的是经过一阵“神吹狂侃”之后,让急欲跨入高校的落榜考生信其所言。而“狂侃”的要诀不外乎以下几条:校名要把专修、研修、职业等字眼去掉;在文凭性质的问题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编造国家统招计划名额;对毕业分配一定要说就业前景看好等。

    由此可见,重赏之下确有“勇夫”。不过,也有一些老师对此种招生方式表示不认同。在北京某重点高校当班主任的张先(化名)老师向记者透露,她的老家在河北,此前也有一些民办高校通过中间人介绍,要她帮忙招生,条件相当优厚,对方表示,一般的专职招生人员每招一人给1000元,但给她的价码是1500元,如果超过10人,可以给到2000元。她碍不过面子,只好把招生简章接过来,最后敷衍了事。她说,有些民办高校或者一些高校的培训中心打着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其实就是把学生骗进来,这种缺德的事自己不愿意做。

    至今仍在几所北京民办高校供职的一位退休老教授王老师更是道出了一些民办学校争取生源的招数。据他介绍,争生源不仅是招生的时候,就是在入学的时候也有争抢的事情发生。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新生入校,如刚到北京时,利用学生不熟悉地理环境等因素,在车站直接把学生拉回学校报名注册。有时候甚至在开学初也会发生生源转移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是就读的学校招生人数太少或者学校发生变故。从内蒙古来北京求学的霍奇就有这样的遭遇。他当兵退伍后想学点知识,结果被招生人员带到北京某民办高校就读,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经别人介绍之后,他向学校提出退学申请,拿着退到的学费又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学习。可是,情况还是没有好转,几经折腾,半年之后,求学不成的霍奇只好带着不足5000元回家乡,而他当初来京时带了2万元。

    据王莉介绍,在招生大战中学校一般是没有损失的。而招生旺季一般都在暑假,所以学校会让专职教师上阵,偶尔也有学生为了拿提成参与招生的。在她当时工作的学校,由于自己作为媒介主管,岗位职责不太一样,没有卷入招生大战中。不过,她表示,类似今年江西某民办高校师生“全员上阵”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

    国民待遇与办学质量

    目前,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等学校在生源市场的争夺战已经日趋白热化。有的民办高校招生的费用甚至占到了学校支出的一半。然而,就在这些学校为了争夺学生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专家学者却指出:这不切合市场需求,只想着“打一张招生的牌,忘了手里还有很多牌可以打”。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认为,总体上讲,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十几年来,只有少部分的民办院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绝大部分的民办学校还没能够形成良好的品牌和特色。2002年12月,《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后,民办教育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民办高校整体规模扩大时,优秀的民办高校数量在减少。而在一些公办高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后,无形中掩盖了民办学校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一点上,包括胡卫在内的一些民办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名校办民校”、“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一般靠学生的学费或储备金来支撑,所以,当“名校办民校”和“独立学院”的政策放开时,民办高校的生源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而当民办高校生源减少时,一些学校不得不铤而走险,采取一些非正当甚至是非法的方式招收学生。这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到学校之后才发现实际情形和招生时的宣传不符合,要求退学的情况,实际上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信誉降低最终还会导致生源减少。

    对于胡卫的观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的调研可以作为佐证,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仍比较模糊。把公办教育当做直系、嫡系,对民办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是歧视。而一些地方则只把民办教育当做是公办教育的一种补充。陶西平认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不仅是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民办高校应该享有公办高校的“国民待遇”,其才能有公平发展空间。

    一方面是专家呼吁给予民办学校以国民待遇,参照国外公私立大学的公平竞争模式创建中国公办、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本身也在考虑保证办学质量来赢取生源。

    西安翻译学院的丁祖诒院长认为:“必须以教学质量取胜,要想赢得学生生源,就必须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过得硬,让社会认可你培养的学生。光追求办学规模,但是培养的学生不合格,学校还办啥?但是没有办学规模,你也吸收不了学生,这就是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问题所在。所以,我认为在办学初期是要有一定的规模,但在规模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你必须强调办学质量,否则就没有出路。”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般民办院校考虑的问题是办学规模。但是,当民办院校扩大规模动用大批资金时,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办学质量。因此,在民办高校办学20多年后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以赢得学生、家长的欢迎,而不是以一些非正当、不诚信的手段来争夺生源,这仍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赵鹰)
■相关链接  
  • 五所民办学校获评“省一级”
  • 民办高校“全校皆兵”:钱景诱人 学生招生致富?
  • 海口低层次民办学校趋于饱和 一公里内11所学校
  • 民办学校如何“脱困”
  • 民办教育的“门槛”之争
  • 扬帆奋进正当时
  • 灵山县职业中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米泉职业中专按需培养“多面手”
  • 学一技之长 考职业资格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