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国留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何必给留学生顶上“精英”的光环
来源:新京报     2005-12-15 11:07:00
 

  针对两位年轻的留学生魂断异国他乡一事,《新京报》日前发表一篇题为《是什么让“留学生”的声誉蒙羞》的评论,文章提出,贪官子女涌向国外,影响了留学生的“品牌”形象。

  这个观点当然没错,但是,仔细分析“留学生”声誉蒙羞的原因,除了“权力腐败”和“留学”被人为地捆绑在一起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的美誉度过高,社会对“海归”们期望值也太高。近现代以来,中国从清末选拔第一代幼童留美开始,留学生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分析这并不短的留学历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政权刚刚打开国门时,留学生的质量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大多是公派,肩负着学成本领报效故国的神圣使命,这些留学生大多刻苦上进,学有所成。因此这些人中间,出了很多见识、才学超一流的大家,从清末的严复、詹天佑到民国初年用庚款送出去的那些留学生,都是如此。改革开放前期派遣的那些公派留学生也是这样。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对留学生认可度较高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寄托着诸如理想主义、创新等美好价值,也可以理解。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留学潮之初,年轻人出洋归来一下身价百倍也是常见的事情。可是一旦国门大开,由于留学生归来的竞争优势,许多人必然会挤这种“新科举之路”,自费留学越来越多了,留学生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这样,留学生的美誉自然会受到稀释,方鸿渐那样混个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回国给父母交差的“游学生”也不在少数。

  胡适曾经称赞鲁迅和周作人,他认为周氏兄弟留学日本数年,回国后能熟练地使用日语,并对日本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清朝民国交替时期,留日已经成为风气,那时候出国没有现在这样麻烦,在日本生活的费用也不很高,许多人买张船票就去了。因此许多留日生,包括一些同盟会员,留日数年整天生活在中国人圈子里面,连日本话都不会说。那种不把学业当回事、一心只想游玩的留学生,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留学生的“光环”消失,从云端跌落到尘土中,未必不是件好事。出国接受教育和在国内接受教育本来就不应有本质的区别,哪个地方都会培养精英,也会培养平庸,没什么奇怪的。对于留学生,不应当另眼相看,国人应当抱以平常心态对待,在一种公平的制度下,“海归”也罢,“土产”也罢,平等竞争就可以了。

■相关链接  
  • 何必给留学生顶上“精英”的光环
  • 圣诞将至 留学生家长忙给孩子寄衣食
  • 加州州立大学网上入学申请人数连续九年增长
  • 南海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 福建省烟草系统招收应届毕业生82人
  • 半数本科及本科以下毕业生期望月薪一至二千元
  • 武汉周末求职信息
  • 面对就业女大学生压力更大 求职时要扬长避短
  • 就业信息该不该“封锁”? 校园招聘场地该不该开放?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