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学毕业生小刘去参加某名校的校园招聘会,好不容易挤进一家用人单位摊位并递上简历,听旁边几个学生嘀咕:“怪不得挤,原来外校的人都来‘抢饭碗’了!”小刘满心不服气:用人单位虽在你们学校设摊,但也是择优录取,大家凭本事竞争嘛!
眼下,各高校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许多服务。而对一所高校的就业信息应该被本校学生独占,还是让校内外更多学生共享?各方说法不一。
招聘场地:封锁还是开放
尽管各高校都比较隐蔽地公布校园招聘会的时间地点,但每次招聘会总能吸引许多外校和外地毕业生。人家远道赶来,拒之门外说不过去,不少学校做法是:本校学生上午优先进场,外校生下午进场。但许多招聘单位到下午一两点钟就开始撤摊走人,不少外校生感到下午进场明显吃亏。 一些大公司到名牌大学开招聘宣讲会,消息“封锁”再严,外校学生也能打听到。宣讲会举行时,许多外校生早早把座位占了,本校生不乐意:“究竟谁是‘主角’?” 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就业网,让大家方便地浏览就业政策、应聘技巧之类的普通信息;但对招聘信息之类的核心内容,则实行“保护”政策,只有本校学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一些外校学生想查看这些信息,就千方百计通过熟人借用用户名和密码。
岗位信息:独占还是共享
各校“保护”自己的就业信息也有理由。一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老师告诉记者,在各类就业信息中,有的是用人单位冲着学校名声或专业特色找上门来的,有的是学校老师辛辛苦苦拓展就业市场觅来的,如果让他校学生共享,岂不“为他校做嫁衣”,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保证?本市某重点大学曾将就业网完全公开,但遭到本校学生反对,认为“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于是学校又恢复了密码登录。 相对来说,名校的就业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一般院校,但最终浪费的也不少。小陈今年毕业于本市一所非重点高校,如今在江苏一家企业工作。她告诉记者:“许多外地单位喜欢到重点高校设摊招聘,但这些学校的学生又不太愿意到外地工作。有关信息不就浪费了吗?我找工作那会儿,就到几所重点大学校园招聘会上转悠,结果与现在的企业一拍即合。” 一些企业人事主管认为,一场校园招聘会上能收到不同学校学生的简历,对企业来说是有益的,既节省招聘成本,又扩大了人才选择面。
信息平台:畅通创造效益
怎样既保护学校利益,又让就业信息发挥更大效益?教育界人士提出,出于安全考虑,全市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已在数年前取消,但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专场招聘会,如IT、工业、生物制药、财税金融、文教卫等,既分散应聘人群,也使就业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得以共享。 高校之间也可以“结盟”。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东华大学等西南片五所高校,每年举行的联合招聘会已成品牌:学科门类齐全,既受用人单位欢迎,又使学生有更多选择。专家提出,一些特色高校或高校同类院系,如师范、医药、机械等,也可以尝试“集团化”运作。 专家建议,网络平台应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用人单位与其跑多所学校搞校园招聘,不如开网上招聘会,在规定时间段内,进行网上就业问答、接收简历。据了解,一些IT企业采用网上招聘办法,建立优良的信息过滤系统,保留有效求职信息,便捷又高效,选才的视野更开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