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华实习生韦程)眼下又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潮。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下,各招聘单位近乎“刚性”的用人标准让广大求职学生在招聘会上无所适从。许多同学反映说,招聘会本身是一种双向选择,可是许多招聘单位要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要么故意提高聘用门槛,还有些甚至开出明显违背国家劳动法的应聘条件。面对招聘单位在双选会上的这种“单边主义”做法,许多应聘者抱怨说:“我们根本不能与招聘单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双选’。”
零反馈: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缺乏尊重
在上周的一次招聘会上,记者遇到来自陕西师范大学一位姓刘的同学。他说:“感觉一些招聘单位只是来做广告,只‘招’不‘聘’。”他指着旁边许多空着的招聘摊说,“招聘牌那么显眼,可是招聘人员连影子都没见”。记者翻看他的简历,这名学生当过学生会副主席,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学院“三好”学生,可是他参加了几场招聘会投了十几份简历,没有收到一个回复。
他认为,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缺乏尊重。在现场,记者看到满地都是招聘单位留下的宣传单,一些求职者的简历也被随意丢弃。对这种“只见招牌不见人”的情况,负责组织招聘会的工作人员说:“招聘单位交钱定了摊位,我们当然要挂招牌了,来不来是他们的事。”
人才高消费:单位有意提高用人门槛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发现,招聘岗位大都要求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日前在我市举行的江苏盐城西安招聘会上,8000多个岗位中有4000多个岗位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一些高校则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博士学位。
应聘者认为,招聘单位有意提高用人门槛,是在显示单位的实力。在江苏盐城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两家同一行业中同一性质的岗位,一个单位招的是本科生,另一单位就要招研究生。深圳某学校招聘语文教师3名,除了要求必须为男性外,竟然还要求身高必须在185cm以上,这样的条件让许多应聘者怀疑招聘单位的诚意。
单边主义:应聘者的权益谁来维护
一位应聘者告诉记者自己的遭遇:在某单位面试谈到工资待遇,当他提出个人户口怎么办、个人档案存在哪、是否有“三金”时,招聘单位明确提出,每个月给你发工资,其他一切问题自己解决,单位一概不管。
这位应聘者认为,这种做法明显与国家有关法律不符。公司如果要解雇你就凭一句话,个人的权益根本无法保障。可招聘单位的要求是没得商量的,应聘者只能服从。此类招聘单位“单边主义”的做法许多应聘者都曾遇到。在采访中一些学生明确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已经不能过多考虑个人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保障,只要有单位接收就觉得很幸运了。
相关链接
明年毕业生预计超410万
“200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2001年至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从115万人、145万人、212万人、280万人到338万人。2005年的人数几乎是2001年的3倍。而在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410万人,比2005年增加70多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