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已经到来,高校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做到胸有成竹?高职院校的“订单培养”模式和普通高校的“就业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订单培养毕业即就业
11月29日下午, 蒋智穿上崭新的工作服,和同学在学校实验室熟练地操练起柴油机拆装。
“我基本能胜任公司的操作要求,毕业即就业应该没很大问题。”蒋智笑着扬了扬手,显得很自信。
蒋智是湖南交通职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系“山河”班的2006届毕业生,这位提及就业气定神闲的男生正与他的同班兄弟们准备前往山河智能机械公司实习。他们是学校与该公司联合办学所培养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该公司的员工。
在湖南交通职院,目前像蒋智这样订单培养的学生便有1379人。截至今年9月,该院已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珠海欧亚汽车技术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公司、长沙中皇进口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运一物流集团、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等2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了订单式联合办学。
普通高校建设就业基地
订单培养让高职院校生机盎然,就业充分。普通高校也在紧贴市场,建立就业基地。其实高职院校的订单培养的企业一方,与普通高校的就业基地有着很多相似的功能。
“学校一万多名毕业生就业,我们得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金祥介绍,学校已经建立了520多个就业基地。
中南大学就业基地建设起步于2001年,是全省最早启动基地建设的高校之一。“每年派出多个小组分赴全国各地、各大企业。已经与江苏、浙江等地区,与宝洁、华为、创维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一些冶金大型企业还是学校的董事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需求很大。由于有了稳定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就业信息的数量迅速增加,2005年需求信息达到37996条,来源于就业基地的信息将近50%,就业信息的层次与质量明显提高,满足了学校毕业生的期望和需求,大大降低了应聘的盲目性与无目的性。
湖南师大就业办主任周劲松介绍,学校已经建立了近100个就业基地,大大稳固了学校就业需求来源。
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培养
刘金祥介绍,基地收集毕业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优化教学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基地人才需求,实现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的良性互动;通过基地建设实现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有机融合,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实现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一体化。
刘金祥说,目前三一重工、金川、北京中关村等大企业有意与学校进行订单培养,从招生时就介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刘金祥看来,这将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生将能更快适应企业需要,上手更快,得到合适人才;学校也为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