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宁参观中小学时,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设计人生”。这真是说到了教育的根子上。
基础教育和人生密切相关。首先,它处在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年龄段,人的启智、认知、心理、性格、好恶以及理想、情感、审美、合作等等至关重要的因素都是在这个特殊阶段展开、培育、养成。所以,基础教育既是学习的基础,更是人生的基础。其次,教育的功能在于丰富和完善人生。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学习,人在终身化的学习中既是为了适应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去创造财富,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更是自身在人类文化层面的高层次追求、要感悟人生,丰富其精神生活。第三,社会是多元化的、人生也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由丰富多彩的教育以及形形色色的个人构成的。基础教育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课本上的学科知识,而应该是全面的个人素质。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甚至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走向。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多少教师(包括孩子的家长)切实地想到要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呢?恐怕,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设计升学”:拼好的小学、拼好的中学、再拼好的大学。所以,老师和父母都会满怀爱心(这我毫不怀疑)地叱责、甚至体罚“学不好”的孩子;而孩子们竟然有八成以上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当教育者(教师和家长)一门心思地向受教育的孩子倾泄大量的课业、责难、唠叨时,又有多少人想到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和他们已经开始步入的人生呢?有些学生在考分压力下作出考试作弊、私改试卷成绩等等行为,丢弃了尊严和诚信,又将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后患! 帮助学生设计人生,就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将学生从沉重的课业和升学负担中解放出来,而将教育的重心转向全面的个人素质培养。人生的质量取决于人的素质和人生态度,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包括诚信、坚毅、乐观、自强、尊严、友善、创新在内的等等基本素质,以应对复杂的人生。帮助学生设计人生,还要求学校在“成人、成才”的目标下,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摒弃“差生”、“优生”概念,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的、立足长远发展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设计中都有与众不同的亮点。(编辑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