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小学生何以怕读“鲁迅”
来源:河北日报网-燕赵都市报     2005-11-1 8:13:00
 

  近日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的百草园内,举行了一场名为“亲近鲁迅———鲁迅研究专家与青少年对话”的活动。会上,语文课“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了诸多中小学生的一致共鸣。(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创作的杂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确大多比较严肃。但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在文风方面也是十分活泼的,可谓是相当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可何以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后,就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出在鲁迅作品之外。

  首先,教材选文有欠妥之处。据统计,在现行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般都占到10%以上,这个数量显然略有些嫌过多。我国的优秀作家数不胜数,尽管这些鲁迅作品几乎都是精品,但让学生在语文课读太多的个人作品,日子久了也会感觉到乏味。而且,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很多超出了中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他们在“亲近”这些作品的时候,自然会感觉与鲁迅有些“隔”。

  其次,对课文政治解读太多。比如鲁迅一些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编者却对这些文章断章取义,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的话说,“教材中的鲁迅并不是完整的鲁迅”。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小学生不爱读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另外,教师教学也存在误区。不少教师自己读过的鲁迅作品不多,对鲁迅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课堂分析鲁迅作品的主题时,往往机械照搬参考书上的说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而更多教师出于对权威的尊崇,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话,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教师这样来教鲁迅作品,学生怎么能兴趣盎然?

  在笔者看来,中学语文课学习一些鲁迅的作品,除了要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精神,更要学习和品味他的语言魅力,这就需要教材的编选者和语文教师,都能从时代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去亲近这位大师,与他展开平等、和谐的对话。鲁迅的形象得到了真实的还原,学生才会不再见到“周树人”就怕。

 

■相关链接  
  • 中小学生何以怕读“鲁迅”
  • 辽宁5.7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
  • “秋后算帐”界定难 评选“最×教师”不可取
  • 天津市将建成全国最大的校外教育基地
  • 哈尔滨民办教育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 面对“本领恐慌” 公务员筛选制度才是本
  • 不听完12次讲座没法毕业 上师大推综合素质课
  • 上了“保过班”就能被北美排名前200大学录取?
  • 黑龙江推广多种职业培训模式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