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在职人员报考比例显著增加,占总报考人数的29.3%,比去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这个显著而又不令人关注的变化其实非常微妙,这固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公务员作为理想职业,但也说明许多非公务员职业在今日中国“居大不易”。
近30%的报考者放弃现有职业争当公务员,其中透露的信息耐人寻味。至少说明,我们现在的政府职能转变远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应有要求,解决政府权力过多过大过滥的问题还有很长的、关键性的步骤没有跨越过去。这就导致创业空间的狭小,迫使社会中不少人转而加入了政府“管制者”的行列,从而又有可能进一步窒息民间创业空间。只有彻底改革政府职能,公务员热和非公务员“居大不易”的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改观。 我想起了不久前媒体争得沸沸扬扬的公务员出国培训问题。如今看着公务员报考门庭若市的景象,不由感叹。诚如《南风窗》副总编辑张良先生所言:(在一个“学习型社会”里),面对“本领恐慌”,我们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建立筛选的制度比建立学习的制度更重要和经济。 这样的筛选制度,同时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人才济济的公务员竞争局面,我们如何才能既保证所有公民的参政议政权利,又保证把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选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二是一旦我们广纳天下英才共同管理社会,又该用什么样的制度保证他们能够把最先进的思想、最优秀的智慧和理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来。 要知道,制度才是大环境,公务员个人的学识、理念总体而言只是小环境,必须整体上服从于制度这个大环境。近年来,许多原本躬身学术的博士从政后不得不或随波逐流或铩羽而归,就是一面小小的镜子。 不把根本的问题放在筛选制度,却在公务员学习上面不断加码,亦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舍本逐末之举,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成本,而且助长了社会上的各种浮躁、虚假之风。最明显的是公务员的“学历大跃进”,几乎一夜之间,国家公务员的硕士、博士学历满天飞,其中的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耗费大量民脂民膏,结果却是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的盛行、学术独立尊严的丧失以及文凭的大贬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