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有近80门拓展型课程的选课单上,法语、烹饪、平面设计热得烫手,有近百名学生报名,而“论语与现当代文学”却吃了一个白板,只能黯然退出。笔者在某所名牌高中发现,许多高中生为了实用主义纷纷选择实践课程,而轻视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交大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李支舜接受采访时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学生不该短视,这些课程对他们的一生大有裨益。
选修课单冷热不均
6门人文课4门下岗
“搞不懂了,有94名学生报名选法语,而我们的人文课程6门中有4门课都没学生选。”面对这张拓展课选课单,该校教导主任陈老师大呼不理解。
新学期某所名牌高中照例把拓展课选课单发给高一、高二学生,让他们进行自由选择。就在这份选课单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法语、烹饪、平面设计等传授实践技能的课程热得烫手,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类的《论语与现当代中国》、《唐宋八大家》、《性别视阈与中国社会》、《了解上海、理解上海,发现上海———上海史专题讲述》这几门课程却都没有学生报名。总共6门的人文课程由于不受学生欢迎,只能关掉4门。
勉强挤入拓展课课程的一门《1500年以后的世界和中国》也只有5名学生选择。主讲该课程的张老师表示,能在空空荡荡的教室里看到5名学生已经很欣慰了。“第一节课上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能够坚持来选这门课程真的很不容易。”尽管面对冷遇,张老师表示仍会坚持上课,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师无奈出“奇招”
用“高考牌”来利诱
“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功利,像这种人文课程很少有学生肯沉下心学习。”陈老师表示学生太过于实用主义,觉得人文课程没什么实际作用。在采访中,高二学生小李明确表示他选择法语就是为了打开通向法国的留学大门,等他留学成功后他才会考虑去进补论语、唐宋八大家。
某名牌中学的语文老师表示,为了把学生吸引到人文课堂,他挖空心思把人文素养课程和高考指挥棒结合起来。“像论语、唐宋八大家本来就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而且我还出了本书专门讲述高考语文中出现的名篇名句,这么一挂钩,教室里齐刷刷坐满了学生。”尽管这位老师很满意自己的成果,但他的话语中也透露出了几分无奈。不少学校的老师也表示“高考指挥棒”非常有效,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他们不得已都在人文素养课上挂出了高考的金字招牌。
学生选课不要短视
“这个问题折射出学生急功近利、比较短视的问题,很多学生把拓展课学习直接与高考、出国深造和就业挂钩起来。”交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李支舜表示,这些人文素养课程尽管对高考没有直接作用,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却很有裨益。他认为学生这种选择也与社会环境、社会背景有关,此时学生、家长的视野就要开阔点,而教师更要负担起引导的作用。
教师勿打"高考牌"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增强教授表示教师不要打“高考牌”来引导学生,这样太功利了,学生可能会因此重视人文素养课,但等他们考完高考就全忘记了。他认为要引导学生注重人文素养积累就要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把《论语》和现代的人际交往结合在一起,借鉴美国西点军校拿《孙子兵法》当教材的经验,寻求一个适当的链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