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完一科就考试,过关后就不再学习。4年下来,“60分万岁”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大脑“一片空白”。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率的学习模式,渤海大学教务处于今年年初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进行改革——学年水平能力测试带来了什么?
距离开学还有两个星期,渤海大学中文系2003级学生小汪提前回到了学校,准备学年水平能力测试。“在家待着也没意思,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琐事上,不如回学校梳理一下专业知识,检验一年的所学。”在小张看来,此次暑假尽管没有了以往的肆意放松,但由于有助于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学校这种“善意的考验”,他表示愿意接受,觉得还是蛮有意义的。
2005年3月,针对学生考试过关后不再学习,致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脱节的“熊瞎子掰苞米”现象,渤海大学教务处改革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实行学年水平能力测试。而所谓学年水平能力测试,就是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以前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综合测试,主要考核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验操作、综合分析等。在侧重点上向当年所学过的内容倾斜,以检验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状况。
“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按学科来培养,无论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还是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评价学生都按终结性评价进行。”渤海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守波告诉记者,单纯用终结性评价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形成性评价由于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从现实角度讲,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由应付期末一次考试转向平时学好知识、提高能力,不再死记硬背书本,同时也促使教师改变单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规定而关心教学任务的心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据了解,由于大四学生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年水平能力测试只在前三个学年的学生中展开。在内容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占50%-60%;基本能力占40%-50%,其中学年平时能力考核占20%—30%。测试成绩与毕业挂钩,学年水平测试不合格者,也就是说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不达标者,不能毕业。
“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实行学生水平能力测试制度,是监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导其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渤海大学校长秦秋田看来,与国外和国内的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型高校无论是生源基础,还是师资水平,均有一定差距,而学年水平能力测试保证了学生在通过单科修习方式完成高校学业的情况下,及时复习、整理、贯通所学科目的基本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可持续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高校新的评价机制,促进普通高校的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