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重庆科技学院双选会的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自始至终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每个应聘学生递上简历后,只有几十秒时间与考官对话,接着便轮到下一位同学。一个在简历上写别字的男生,趁解释之机,大秀口才,乐得招聘老师不断点头。(2005年11月29日重庆晨报)
原来,来自冶钢专业的男生程应敏因为在简历中将“第一学期”的“第”写成了“弟”,引起了招聘老师的注意。程应敏逮着跟考官直接对话的机会,便滔滔不绝地谈起来:写别字,更引起你注意,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机会;从节约成本考虑,没必要为了一个错字而耗费整张纸……整整5分钟,程同学从一个错字引发到了节约工业材料的理论,不仅惹得周围同学看红眼,还赢得招聘老师直点头,当场答应下午签约。虽然后来他和另一家招聘单位达成用工协议,但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依然想程应敏加盟。
程同学也许并不是有意在简历上留下一个错别字,而真的是一时的疏忽大意,他应对考官的一番言词只不过是他一时的急中生智或者狡辩罢了。但因为写了一个别字因祸得福,仔细想想,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出奇才能制胜。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目前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对滚滚求职大军,面对每人都要递出一份简历,每人只有几十秒与考官对话的时间,如果不是少数社会急需、特别紧缺的人才,如果还采用大众化的求职方法,如果不能出奇招吸引考官的眼球,为自已争取多让对方了解自已的时间,要想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而简历中出现一个明显的错别字,尤其是在人们都在精心制作简历,对之慎而又慎的今天,它的出现无疑是有点另类,是不可想像的,引起考官的注意和询问也是必然的,程同学就因这一个错别字为自已争取了整整五分钟“表现”自已的机会。
启示二,口才必不可少。具有良好的口才不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沟通,也是我们求职时与招聘方进行沟通,迅速获得对方良好印象的良方。可以想像,程同学如果口才不好,反应不快,面对考官的询问,憋得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即使说出来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给考官的第一印象会好吗?
启示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重要。程同学在学校的成绩如何,报道中没说,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程同学能从一个普通的错别字马上引伸到节约工业材料的理论,和自已所学的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他是不可能一下子由此及彼、灵活运用的,他即使口才再好,也只能是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只能让人生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