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社会上把少数极个别大学生自杀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并有人由此下结论说,大学生心理危机重重。有关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仅是大学生才有,其他群体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大学生少。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应过分夸大。
--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何克说,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何克介绍说,人的心理状况分三类,一类是疾病,二类是健康,三类是亚健康。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人口中有100万人患有心理疾病。而心理问题既不属于健康、也不属于疾病范畴,它是人类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理的亚健康。例如,自私、妒忌、偏执、冷漠、自卑、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等不良情绪,都是心理有问题的表现。
而这些情绪又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或因某件事、或因某个人,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就会有产生这样的心理情绪。例如,某人因别人工作成绩比自己好,出于妒忌心理,四处找别人弱点,说别人坏话怪话,不是想着靠自己努力赶超别人,而是企图用这种办法击垮对方。这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这种轻度的心理问题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认真分析,这种不健康的情绪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影响个人、家庭乃至社会。
--大学生总体属于心理健康群体
何克指出,与社会上其他弱势人群相比、不是大学生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健康状况都要好得多,毕竟是通过一番竞争、一番挑选,较为优秀的学生才能进入这个门槛。大学生应该并入心理健康人群范围。针对个别极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夸大。
何克认为,大学生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只是不应夸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大学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使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例如,难以适应环境。大学生从激烈的竞争中过来,从高中升入大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容易出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再如,择业问题。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等。
“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来自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等等多种渠道进行化解的”。何克教授说。
--文化层次越高,越能化解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它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化解它。实践证明,文化层次越高越能化解心理问题。”何克在谈到人们的心理问题时的感言。
何克介绍说,人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解决,一是社会环境,二是生物因素,三是自身的修养。何克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化解自己心理问题最好的“良药”。
国外的一些调查实践也证明了何克教授的这一观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教授就比与他相同年龄的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的心理状况好得多。世界上,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国家,其公民的知识水平也相对较高。
学校的心理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何克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应该有三个层面:健康的校园氛围,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把健康的心理传递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设立心理辅导室,对极个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