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现在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分化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也要承认现在大学教育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从公民教育角度,应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从知识教育角度,则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大学生一种责任意识。这是现代大学教育的责任之所在。
●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杨波 实习生:柳森
●嘉宾:丁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新闻背景:仅一成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真心相爱”,近四成人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一般,敷衍了事”,一成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近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发布的一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受访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不理想”。根据这一报告,有人认为,社会群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评价已经降到了几十年来的一个“最低点”;也有些人表示,报告给出的数据以偏概全,有“妖魔化”大学生之嫌。
主持人:怎样看待这份调查报告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丁钢:如果仅从上面这些数据就得出“大学生精神萎靡”这样的结论,我认为不太客观。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可能在从事社团活动方面热情有所消减,但是,对自身的定位却有着很好的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满足于“60分万岁”,而是将自身的学习与个人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说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那也不是颓废,而是更实际。因为现在的社会更加多元化,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不再享受社会提供的优厚条件,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努力“充电”完善自身。
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和人际沟通欠乏这样的问题,每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不应过分夸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高中阶段几乎是手把手的教育,老师倾注心血,家长一路呵护,学生竭尽全力;而大学阶段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环境变了,学习方法不同,这些都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提出了要求。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出现一些情况,这很正常,大学教育者和社会公众应更多地给予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主持人:有专家认为,如今的大学生与高考制度恢复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发愤苦读的形象相比出现较大落差。这样一种评价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是否公平?
李宏图:大学生的公众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这里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公众形象?换句话说,大学生的公众形象是不是仅指社会群体赋予大学生的认同这一层意思呢?恐怕不尽然。大学生的公众形象还包括自身对群体形象的认同和塑造。但是调查很显然只局限于社会群体对于现代大学生的形象认知。
于是问题就来了:社会依然把大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大学生自身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却发生了变化。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大学生那种超越于社会、彰显自身独特身份的自我认同似乎已在渐渐消解。举个例子。作为某种象征物的校徽,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曾经是大学生的自我标识之一,大家都乐于佩戴。可是现在,还有多少大学生愿意佩戴校徽?大学生群体自身已发生分化,这一变化与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分化有关,大学生越来越服从于社会阶层的构成,而不再仅仅服从于大学生的群体构成。上述调查尽管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问题,但整个调查的动机和立论基础都还没有脱离传统思维,即将大学生看成铁板一块的整体,以“精英”标准要求之。
丁钢: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应相应转变。社会忧患时期、剧烈转型期,人们关心公共事务的意识更容易被激发。而在和平建设年代,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这其实很正常。社会需要批判者,但更需要建设者。你能因此而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理想”、“生活平庸”吗?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较之从前更加激烈,面对的社会诱惑也更多得多。以前尚可通过理想教育来达成的目标,现在必须切切实实地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命运出发,才能得以实现。这些变化要求社会舆论作出相应改变,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而不是思维停滞不前,用老眼光来审视新问题。与其赋予现代大学生过高的期望,不如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
主持人:辩证地看待大学生的公众形象问题的确没错,但还是有不少人担心大学校园不再纯净、大学生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社会化,思想越来越复杂,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却越来越淡。
丁钢:社会化程度高,这其实是好事。大学生思想变得复杂,说明其对于社会的认识逐步加深,复杂不是坏事,关键是怎样引导。譬如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的“高位”问题,其实还得从一个生活态度的“低位”问题来入手,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关注关心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角度,使其明白学习的责任与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仅冀望于通过灌输、说教、责备,是难以收到成效的。这方面,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反思。
李宏图: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现在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分化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也要承认现在大学教育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从公民教育角度,应首先赋予大学生平等的地位,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从知识教育角度,则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大学生一种责任意识:即作为知识群体,大学生应努力调整自身的言行,使自己具备一种支撑社会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的修养、素养和学养。
这是现代大学教育的责任之所在。但这种教育不是要重新挽回大学生的整体认同,而是要让每个人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享有社会为数不多教育资源的群体,应该有一个底线要求:即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一个好的社会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