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 在东城区大方家胡同,有一所小小的百年职校。职校里只有一栋四层楼的建筑和八十几个学员,在学校大门墙上,贴着12个大字:“教育照亮人生,技能立足社会”。学员都是在京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将接受两年免费的职业技能学习,并能保证就业。在此之前,这些孩子跟随父母奔波在北京各个建筑工地,没有学上。学校的创始人姚莉,是一位有着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辞去了企业总经理职务,不拿一分钱工资,全身投入慈善事业。
创办职业学校的初衷,缘于姚莉在企业工作时遇到的尴尬。当时她是一家高端服务的物业公司的总经理,公司服务对象都是收入颇丰、声名显赫的人群,而招聘员工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处于社会最底层,技能不足,不断遭到业主投诉,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育,可以改变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的人生。”姚莉说,因为有许多企业家的捐款和政府的一路绿灯,百年职校很快建了起来,教师来自著名大学、企业、法律界、经济学界、公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姚莉强调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校开设了“国学课”、“职业品德课”、“礼仪课”等,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义工课时,才能毕业。为了让学生百分之百找到工作,回报社会,学校的教学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基础进行调整。服务行业的实用外语课,教师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志愿者,进行大量的实际听说练习,不深挖语法;在学校有限的建筑面积里开辟空调维修实验室、电工维修实验室、给排水工作区、酒店标准客房,学校的围墙也成为了学生实习贴瓷砖、贴大理石和粉刷的实验地。
考上大学却因贫困无法上学的刘晓明说:“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别人递给你一杯热水温暖你的手,你是不是感到温暖?百年职校给了我温暖,我能不感激来自它的爱么?”百年职校一期的同学们走上实习岗位后,得知有实习补贴时,他们联名提出,拿出补贴的5%为学弟学妹们买学习用具。当他们有微薄力量回报社会时,他们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诺言。“善良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愿望”是姚莉最欣赏的一句话,她觉得办教育是最大的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