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蓝小明
系列报道
迎接挑战:直面2007广东高考改革(三)
综合素质评价将改变“死读书”状况
本报记者 袁松汉
现就读茂名市一中的高三学生曾同学昨天对记者说,他自己高二时任学校团干,组织参与各项活动,锻炼了能力,加上擅长电脑,如果将这些纳入到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供高校录取时参考,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成长经历。
针对我省明年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时的重要指标的改革,记者走访了我市的部分高校、中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校长、师生及专家,他们普遍认为能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考生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成长经过,但具体操作起来不太容易。
促进学生素质多元化发展
茂名市一中的劳华坤副校长说,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与新课程试验相配套的改革,打破了以分数论高低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了一步,这对生源优质的市一中考生来说,能反映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很有好处。对市一中的学生来说,高考分数高与综合素质高几乎能划上相等号。市十六中副校长阮贵春则说,现行高校录取新生,考生都设有个人电子档案,在计算机里能找到,以表格的方式供高校录取时参考,电子档案只打个勾,比较粗,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明年推行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分数相同者,综合素质高的有可能被优先录取。并有可能成为高校录取时退档的依据。当然这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完善评价机制。市十六中高三班班主任林茂彪认为,高校录取新生一看分数二看品行。应该有考生高中三年的表现作为参考依据。要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就要从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改变教学质量就是分数的做法。市一中高三毕业班老师陈刚也表示,全面考查学生素质,做出合乎学生成长的多元化评价很有必要。
改变单一求分数“死读书”状况
记者采访部分在读高三学生及一些家长时,都认为把综合素质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很有必要,能避免学生一味死读书变书呆子,社会处世能力差的现状。
市一中高三学生黄菲说,高考一次考试不能全面体现学生水平的高低,有了综合素质的评价,能比较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电白县教育局政教处的黎光说,以前强调要培养学生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现在有的学生人情淡薄很自私,对老师、父母、亲友少宽容,仅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是一个严重的缺失,现在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发展方向。而在茂南区某机关工作的黄海清,女儿今年读高三,他说,学生不能死读书,有些学生死读书社会实践能力差,甚至大学毕业了还要自己的父母管事。
评价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
采访谈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时,被采访的对象都表示真的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许多采访对象都说素质具体谈起来比较“虚”。虽说能较为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本来面目,具体怎样操作连他们自己目前都不很清楚。同时,更强调综合素质评定的公正性。
市一中的劳华坤副校长说,综合素质评价虽说作为明年高考录取的重要参与指标,录取时还是看重分数。再说各学校等级标准不同,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操作起来难度大。市一中高三班主任林茂彪老师也说,如何评价学生,省里没有出台具体标准,老师难操作,目前来说学生成绩好,操行就好,已是一个共识。班主任评价一个学生大多数很“虚”的。如科技素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学生肯定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发明专利多。而一位曾姓高三学生则说,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也许还不成熟,明年也许仍以分数为主,但他寄望今年能逐步完善评价机制,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市教育局教研处的陈主任也说,高考仍以分数为重点,综合素质只作参考。
评价对有自主招生权学校有用
录取怎么样的考生?高校录取新生的部门最有发言权。茂名学院学生处的李齐英处长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清华、北大、复旦等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来说面试时有参考作用,而对于其他高校,仍由网上录取,只看考生高考分数,学生的素质仅由网上资料很难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