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出炉
九成大学生主动接触流行文化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时下的青年流行文化接受程度几何?大学青年流行文化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和功能?
今年11月,北京大学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调查工作室,以“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采用非概率定额抽样的方式,对800名北京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透过这些调查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受青年流行文化冲击的大学生群体的一些新特征和变化。
92%的调查对象主动接触和接受流行文化
此次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2.25岁,92%的调查对象会主动接触和接受流行文化,其中有56.5%的学生将流行文化作为娱乐方式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有56.5%的学生将流行文化作为学习之余的调整休息。从在整体学习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看,青年流行文化已成为北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青年流行文化载体和资讯的选择上,青年流行文化的受关注程度也有所提升。在对BBS文化的关注点上,更多的学生利用BBS的信息传播功能来获取“学校最新信息”和“知识与时事最新动向”,值得注意的是,对“网络奇闻轶事”的关注上升到了19.6%。在书报、杂志的阅读选择方面,除了“学术著作”、“文学经典”和“畅销书”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以外,“青春派文学作品”上升到了第四位。
网络、BBS、电视成青年流行文化传播主渠道
北京大学学生群体对青年流行文化接受程度的提高与网络、BBS、电视这些电子传媒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调查结果显示,这3种媒介也成为了北大学子接受青年流行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仅次于“阅读书籍”,有高达62.5%的调查对象业余时间主要活动为“玩电脑”。41%的学生把“网站”当做获得信息的主渠道,其次是“BBS”和“电视”。大多数调查对象每天都上网,其中60.5%的学生每天上网1至4个小时。
半数大学生从不使用周星驰式用语
虽然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关注和接受程度比较高,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都对多元化的青年流行文化持较为理性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虽然分别有89%和82%的调查对象对周星驰式用语“给我个理由先”和“超女”有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不使用这些时髦用语。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现出了对校园原创文艺的浓厚兴趣,有51.1%的学生希望能参加“有组织的文艺活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与社会上的青年流行文化不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过渡的桥梁,也是缩短学生“全面发展零适应期”的重要手段,应该肩负其应尽的责任。调查中,不少学生也对校园原创文艺提出了自己的希望,50.9%的学生希望能“更贴近大学生群体”,另有48.5%和40.4%的学生选择了“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互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