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 (记者 邱华明) 昨天下午,思明区正式通过“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评估组的评估验收,综合评估结果为“优秀”,成为第三个“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 在此之前,广东东山区和天津和平区已经通过评估,东山区申请创建的是“信息化”特色,和平区申请创建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色。目前全国共有22个区申请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其中,11个申请的特色是“教育均衡”,思明区也是这11个区中第一个接受评估的。 12月2日至3日,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职成司、基础教育司、督导办公室、师范司、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办公室等单位的评估专家们,由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领衔,在两天内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课堂听课、分类座谈、综合分析等形式,对思明区教育均衡发展特色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
解读
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好学校 “教育均衡发展”成就思明区教育一大特色
亮点 始终贯穿“教育公平”原则
思明区凭借什么优势评上第三个“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这项评估的结果和咱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密切关系? 专家团通过评估,给出的答案是“教育均衡发展”,这意味着思明区正致力于办好区内每一所中小学,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受惠之处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通俗地说,上好学校的机会,对思明区内的孩子(包括进城农民工的孩子)来说,都将可能是均等的。
思明区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举措获得了评估组的充分肯定。评估组认为,在这方面,思明在四个方面成绩突出:优化学校布局和薄弱校改造;均衡师资配置,促进了干部合理流动;公办、民办教育差距缩小;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比如,优化学校布局和薄弱校改造,去年和今年思明区内31所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得到进一步改善;均衡师资配置,促进干部合理流动的一些主要做法是学校对口援助,校长轮换制度等。 再如,公办、民办教育差距缩小方面,政府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民办学校,区政府三年来还拨出专项经费439万元扶持民办教育;而关注弱势群体方面,则主要做了建立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统筹安排、逐步满足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需求,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 这些方面,思明的许多做法获得赞扬,被认为可圈点的“亮点”不少。比如,厦门市第一所外来人口子弟学校1999年在思明率先成立;思明区设立民办校助学、奖学金,每位贫困生每年可获得300元到600元不等的补助;该区在读的农民工子女已达1万多人,其中半数以上进公办校就读。其中,一些外来员工子女,如不符合国家有关免收借读费标准,在公办改制校就读的,每生每年本来要交1600元,但从今年9月起,思明区主动降低标准,每人每年仅交980元。 此外,思明区规定,学校不得拒绝招收本区内残疾学生,而且对他们实行学杂费、午餐费全免,每生每年还可享受150元交通补助的政策。
展望 “均衡”步伐还将惠及更多孩子
从目前的做法看,“均衡”的含义,在思明区,不但被理解为校际之间的差距缩小,更重要的是体现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从记者的了解看,思明区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并且确立了许多目标。比如,思明区提出力争在五年内,中学一、二级达标校的比例由现在的41.17%上升至60%;小学省级示范校比例由现在的20%上升至35%;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由现在的57%上升至80%;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由现在的79.92上升至100%。区域内消除薄弱学校,一般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 又如,思明区还在学校布局的调整上花了大工夫。像老城区已被撤并海滨小学、联合小学等6所小学,新建的前埔北区小学、厦门第一幼儿园前埔分园等12所学校全面启用。通过改建和扩建,梧村小学和大同小学的办学规模都已达到36个班,演武小学、槟榔小学和松柏第二小学明年也将达到同等水平。区教育局的一个雄心是,新建或扩建的小学都可以容纳36个班。 此外,在发展老城区,以及莲前至前埔地带新建小区的各类学校方面,区教育局方面已经表示,将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人们已经看到,在 湖畔, 幼儿园、第九幼儿园、槟榔小学、滨东小学、槟榔中学、厦门十一中等“省优”学校,以及松柏中学、湖滨中学,形成了一条优质教育链条;而在莲花地带,厦门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小学和莲花中学互为呼应,也造出了优质教育的规模。 另一个让人们值得期待的是,区内的湖滨中学、松柏中学正从省二级达标校冲刺省一级达标校,华侨中学将冲刺省二级达标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