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内容。
(4)除了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的主要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属于非常劳动收入,但是,只要合法,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4.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2)如何正确看待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
(3)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措施;
(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5)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国企改革的关系
(4)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其近期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1)从国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首先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2)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3)要积极稳妥,注意新老体制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大的波动。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客观规律。
(2)经济规律的类型: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7.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企业是纳税单位
(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市场经济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四是流转顺畅
(5)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公司制
(6)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
(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8.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1)人民币汇率改革是现实需要
(2)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内容
(3)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方式
(4)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
(5)人民币汇率调整政策的核心要点:“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区间是合理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6)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意义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1)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健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
(3)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
(4)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5)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经济的两种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12.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3)货币流通规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4)货币流通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1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市场机制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5)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要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5.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2)利润率的内涵、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联系和区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
(4)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与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6.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4)垄断利润及垄断价格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7)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具有长期性
(8)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经济关系
17.社会总资本运行
(1)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核心问题和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4)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意义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18.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6)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