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辅导材料 >> 考研 >> 政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2006年考研政治考前重点权威预测(毛概部分)
来源:腾讯教育      2006-3-10 21:30:00
 


  1.统一战线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胜利60周年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之一(另一个是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渐调整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4)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6)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主张其错误的实质在于放弃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片面的追求统一,不讲究对国民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

  (7)针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贯彻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8)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9)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特点

  2.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1)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他们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3)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策略。

  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2)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②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③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道路的论述。

  4.中国共产党对待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

  (2)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而是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主要原因分析

  5.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及其采取的相关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2)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

  (4)1953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及其性质、特点和解决方法的不同。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

  (3)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7.“两个先锋队”的原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与新的“伟大工程”、先进性教育

  (1)“两个先锋队”理论的提出。

  (2)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伟大工程”与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同。注意从宏观把握,根据背景、内容和效果来比较。

  (3)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内容

  (4)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要性、要求

  8.新民主革命的性质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发展社会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可能的分化,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彻底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2)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3)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0.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1)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革命。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2)两个阶级革命的区别:这是两个革命性质不同的革命

  (3)两个阶级革命的联系: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政权理论

  (1)党的政权建设历程

  第一,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曾提出过建立“劳农专政”、“真正平民的政权”、“革命民众政权”、“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等主张。

  第二,在土地革命前中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主要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在抗日战争中在党所领导的各根据地中实行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即在这个政权中,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和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第四,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五,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设想,正式形成了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级;它扩大了人民民主;它概念表述准确。

  (2)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政权建设理论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次是党的政权建设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1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4)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

  (5)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3.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2)中国革命最终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的原因。

  (3)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1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1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6.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内容、特点

  (2)十六大提出走

■相关链接  
  • 2006年考研政治考前重点权威预测(毛概部分)
  • 张锦芯对参加07年考研考生的建议
  • 2007年考研英语前期复习策略
  • 教你如何快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 蔡子华指导07年考研数学复习
  • 2006年考研数学冲刺战术
  • 2007年全国法律硕士联考备考十大建议
  • 法制史概念全总结(1)
  • 法制史概念全总结(2)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