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0年如期实现“两基”目标,高等教育超常规迅猛发展;与此同进,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教育大改革致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成绩背后存在的隐患日益显露。面对中国教育的非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了及时、重要的指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科学发展。因此,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树立和实现科学发展观,这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中国教育的瓶颈
中国教育问题很多,只有冷静、理性地分析,才能真正“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当前,非科学发展的教育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考为本
教育的“以考为本”无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落到教育上来。
考试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标准。从总体上说,考分就是考生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但是,考试的选拔功能也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大。许多家长和学生甚至认为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压根派不上用场,只是因为后面有着可怕的“高考独木桥”在等着。
2.发展不平衡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指标远远大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一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及家庭支出等方面均落后于东部。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我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投资百万给学生安装宽带上网,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数着用;有的城市学校,运动场铺的是塑胶跑道,有的农村学校却连一个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和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从教育的内部来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部机构发展不平衡。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学历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力求向学术一条线上靠,研究型、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型、教学型大学以及培训型学院之间也缺乏合理的层次结构。同时,我国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轻视非正规学历教育的情况比较突出。
二是学科内部发展不平衡,重视理科轻视文科已成为影响人文精神发展的直接原因。
中学实行的文理分科,使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理科,选择文科往往是学不好理科的学生的无奈行为,这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三是教育目标上的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
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才,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与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单纯营利成为办学的重要目的,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德、智力也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因此,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都在教育上。我们不仅要解决中国教育的非科学发展的诸多问题,更要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育。
上述谈到的中国教育的瓶颈,是中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前行的方向,才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指出:“加快社会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实现,根本的保证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非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改变以成人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关心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
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抑制教育浪费现象。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远远大于初、中等教育,是若干年来我国教育不平衡的最重要表现。第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尽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教师水平偏低,教育的基本设施也得不到保证。第三,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培养教育。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成就的。文理过早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导致很多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发掘。
3.改变教育的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还主要以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为主,这是在以质量为代价换取教育的超常规发展。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3849亿元,但相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需要,缺口仍然巨大。高等教育扩招5年之后,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达到17%,各类高等教育学生人数1900万。正是由于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质量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未来的教育发展应当把加快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把调整学科结构、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更应当把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教育自身才能有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的症结并不在于教育本身,走出中国教育的瓶颈,使之更好地肩负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之历史重任,就必须更新观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奋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