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社会热点】“特长班”我们学到什么?
来源:人民网      2005-12-2 13:28:00
 

  C 家长心态

  周女士(鼓楼区):中国人考虑问题靠直觉,我希望能通过对围棋的学习增进孩子的思维能力。我儿子5岁开始学围棋,我个人觉得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对孩子的文化学习也是个促进。 许多东西其实是能融会贯通的,学围棋也能提高他的数学成绩,对于他的逻辑思维、逻辑判断能力也有所帮助。儿子有时候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小孩子现在不抓不管,放任自流,成才的几率肯定很小,而现在多管管,让孩子多吃点苦,对于他的毅力也是一种磨炼。我也知道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个很大的缺憾,他学围棋了,就可能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看课外书,但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在那里了,现实太残酷,压力太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别说考大学,就是上中学也不容易。现在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毅力,对他的整体素质肯定有好处。

  王女士(建邺区):当初给女儿报绘画,是想女儿能多学一点知识,这也算是素质教育吧。还有就是考虑到周围的小孩子都学一点特长,我们如果不学的话,相对来讲,就是个退步。女儿也已经上学了,老师如果问及孩子会什么,那别的小朋友都会弹琴、唱歌、跳舞,我们要是什么也不会,不光孩子觉得难看,我们大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

  邵先生(鼓楼区):家里本来就不是什么艺术之家,当初让孩子学小提琴只不过是想让孩子考个级,等到上初中择校时好有个好的条件,能加上几分。我心里很明白这孩子将来也搞不了艺术,正因为如此,我才给他报了小提琴班,因为小提琴考级的人数相对要少一些。现在,已经不可能加分了,像艺术这一类的特长就不再是特长了,所以我把孩子的小提琴课和书法课都停了,现在我们在学英语,我们孩子班里好多学生都改学英语或电脑了。

  吕女士(秦淮区):当初给孩子学古筝,是因为要圆自己的梦。我们小时候正值“文革”,根本就不可能学它。“文革”后,要生存,要改变思想,很多切实的东西都摆在面前了,你不得不为生活奔波。现在成家立业、有儿有女了,想学也学不动了,所以就把这个梦想放在女儿身上。现在城市里一家一户老死不相往来,又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也没人玩,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既然这样,那还不如练古筝。况且现在都提倡素质教育了,也该给孩子补补艺术课了。

  D 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专家意见)

  丁家永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

  孩子学特长本来是好事情,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但是现在许多家长强制孩子学习特长,觉得孩子多学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这种观点颇为流行。我觉得家长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多学一点就真的对孩子有利。首先,学特长不光是和教育有关,更注重的是孩子的资质。孩子学钢琴也好,学小提琴也好,都要看孩子自身的资质。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种先天条件,再好的教育也不能弥补这个缺憾。比如弹钢琴,要看孩子的手指长短和灵活度。其次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学习首先是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被动的学习只能浪费时间和金钱。

  我觉得家长还应该转变一个观念: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家长,更不是学校和课程。不考虑孩子的意见,而只是单纯地对孩子施压,逼着孩子学习特长,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几年,少儿特长班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年前,孩子5岁左右,家长才来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可如今孩子还不满3岁,家长就着急了。由于参加特长班的孩子实在太小,培训学校只好找幼师给孩子上课。3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10分钟甚至更短,所以多数上课时间都是老师领着孩子做游戏。对此,幼教专家指出,少儿特长班应是一种常规幼教的延长和补充。适当选择特长班,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有好处,但要以孩子为主体,凭他们的兴趣、天赋来选择。由于孩子本身生理和能力的限制,最好不要超过两门。盲目地学这学那,会使孩子过早应对各种压力,使他们快乐的童年“缩水”。

  编者按 无论何时,教育总是一大问题,尤其是在暑假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满天飞的时候。这时候,家长们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而逼迫或强制孩子学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但是很少考虑到教孩子的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能把孩子教好;孩子是不是乐意学,如果不乐意的话又究竟能学到些什么。这样一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总结,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问题绝对不可小觑。上特长班也许会对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长远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个影响是坏的,它不光剥夺了孩子幸福的童年时光,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不利。据儿童心理学家透露:目前,3岁至6岁幼儿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多,其中90%以上的孩子与家长施加的学习压力大有关。不少参加特长班、学习成绩又不好的孩子,成了心理门诊的常客。因此,做家长的必须调整好心态,不能凭自己爱好,甚至从攀比角度出发去要求孩子。

<<上一页     
■相关链接  
  • 城市副刊《龙门阵》征稿启事
  • [湖南]05年10月自考(48次)查分开通
  • 双选会的几条注意事项:面试官最爱提的15个问题
  • 小学生痛苦心声:我才六年级,却已经老了
  • 【社会热点】学会给孩子的书包"减负"
  • 怎样清醒地认识你的孩子
  • 【专家指导】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 高考状元妈妈的成功“家教经”
  • 上海幼儿吃药过多 调查发现家长多为知识分子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