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女子学院将从下学年起增设厨艺课、女红课等一系列女子特色新课程。学院有关人士表示,此举能让女子学院的女生更“女人”,在今后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扮演好一个妻子、母亲的角色,其目标是培养“完美女人”(据12月13日《新闻晨报》报道)。
正是性别教育长期的缺失,才让培养有事业心、能够做好妻子和母亲的教育成为“特色”。而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常态,因为教育是育人的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育人包括“育男人”和“育女人”,不分男女都实行清一色的教育,显然不是完整的教育。
女子教育本应当是中国教育的拿手好戏。女子教育使用的教材,近代有“主教材”《女儿经》《女四书》等,还有顺治陆圻的《新妇谱》、康熙蓝鼎元的《女学》等辅助读物。这些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灵魂的教材虽然束缚了女子,但毕竟还算有“专业教材”。而今天咱们有拿得出手的女子教材吗?有系统的为公众接受的女子教育思想吗?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受教育的女子,恐怕对此都将无言以对。
男子教育更不容乐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能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就是一种“男子教育”,但那是功利教育,不是性别教育。别的不说,单说男性成长的某些生理、性格等方面的教育,是不是在教育内容和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显然没有。
我们不能局限于“完美女人”的教育,更要看到性别教育的不足和紧迫性,更要有意识地扮演好教育的角色,就像女子要扮演好职员、妻子、母亲的角色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