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时候的露天电影一样,那些在老年人的前半辈子生涯中流行过的中国民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眼下又开始风靡浙江。
六十多岁的赵克三老人是辽宁海城高跷最年迈的演员,此次随团赶赴浙江临安,参加这里一年一度的森博会,接下来,他还要为入选浙江十月举办的西博会备战。舞台上,老人舞得起劲,靠着南征北走的演出,赵克三所在的团队能够自给自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月薪让老人感觉到,中国的民俗市场似乎已经开始逐渐复苏。
与热衷明星演唱会的年轻人相比,民俗市场的受众显然年龄层次偏高,他们不至于狂热到一掷千金地去购买明星演唱会的高价门票,但对政府组织的各种民俗表演却情有独钟,那些都代表了他们的儿时记忆。当刺耳的唢呐吹破尘嚣的时候,人们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儿时农忙时节里田间沸腾的热闹和欢笑,那与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相距甚远,却代表了一种过去的生活,有着绝对的亲和力。
杭州的不少人逢年过节会去请小小的戏班子回家表演,叫做堂会,这也是中国民俗的一种象征。别看如今的堂会规模小,演出的戏班子不很专业,但说拉弹唱一样不少,照样能拉起人们的复古情节,带来一个家族聚会的欢乐时光。而堂会在二00五年的浙江也受到了不少媒体的关注,甚至有不少学艺术的在校学生打热线请求客串,唱个花旦或是跑个小小的龙套。
民俗热的风行也让许多文化界的艺术人士获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因为舆论和政府的引导而日趋强烈,也在这一刻催生了对民俗艺术的普查、挖掘,甚至提炼。浙江一高校的赵老师工作时间表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用她的话说,现在哪怕是抽两个小时的时间休息也好。在她的工作笔记中,除了日常的课程,大多是要驱车赶赴某乡镇为他们编舞,而这些舞蹈大多带着浓厚的当地乡土气息,要包含当地的民俗特色。在赵老师的圈子里,活跃着一大批为民俗性的晚会出谋划策的艺术家,这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正常工资以外的额外收入。
二十二岁的浙江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许芬芳也在“民俗热”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分了一杯羹,她在许多民俗表演中负责服装设计,满打满算两个月下来,她已赚够了大四一学年的生活费。而且由她设计的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服装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演出中获得关注,早早地被社会认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