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私立学校存在于从小学到各类学院和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大学中的80%是民办大学。民办大学资金主要依赖于学费、中央政府和各区域给予的支持以及学校财团。
从历史上看,韩国的民办高校也走过弯路。建国初期,在国家财政不足、民众对接受教育的要求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政府积极鼓励私人办学,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韩国缺乏对民办高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民办高校盲目发展,教学质量降低,甚至出现以赢利为目的争办私立高校的现象。为了进行整顿,韩国政府1963年颁布了《私立学校法》,规定民办高校一定要保持公共性,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运营和财政支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约束。
到了80年代,为了适应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韩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资格等规定的细化工作,对设立民办高校所应具备的校舍、师资力量等都做了具体规定,民办高校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韩国私立大学的数量占韩国大学数量的80%以上,在校学生数占70%左右。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为韩国教育走向全面成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一种说法是韩国80%的高级人才都是民办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民办高校在整个韩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一般来说,民办高校的学费比国立大学的学费高,比较有名的民办高校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财团(基金会)提供财政支持,据统计表明,韩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有80%是来自于企业和社会,诸如韩国的现代、三星等大型企业都十分热衷于投资办教育。企业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自然给了民办教育以丰厚的财政支援和良好的教学条件,使民办高校吸引了众多就读者,从而形成了民办教育的良性循环。
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韩国还形成了一套对民办高校进行财务监督的机制。韩国教育部2003年出台《对私立大学的内外部监察方案》,一方面对学校法人从内部自己监察,同时通过社会上的独立公认会计师对学校进行外部监察,如有财务虚假情况则报给教育部,教育部可以对学校进行相应处罚。通过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的监察,民办高校的财政透明度和公益性得到了保证。
在韩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毕业等于失业”几乎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一句口头禅。如何让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就对就业抱有信心,是民办高校思考的重大问题。有的民办高校选择了多设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学科,像梨花女大就在传统的食品营养学系之外新设食品工业系。有的学校将一些学生比较少的学科进行合并和整合,像建国大学就撤消了法文系和德文系,而改设欧洲文化信息学系。延世大学在以新生为主开展“多学一倍”的活动,鼓励学生在自己专业之外,再多学一门有助于就业甚至能够拿到相关资格证书的学科。
在就业的强大压力下,目前韩国教育部门正在对国立和公立大学进行整合以提高竞争力。而民办高校由于自身性质决定,不太容易在教育部门主导下进行整合和合并工作,因此他们所选择的大都是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运作效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