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研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复读不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
来源:新疆新闻在线     2007-6-21 13:23:00
 

     开栏语:

    “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的这句话,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高考的形势做了最好的注解。

    一方面是国家各所高校不断扩招,考生入学的路越来越宽;一方面是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校门面向社会最大限度地洞开使得大学与社会的围墙逐渐消退,与之相应的,大学生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当苦学4年的学子尚需为工作四处奔走时,很难说,现在为工作发愁的大学生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入学发愁的大学生谁更幸福。

    不过,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些问题尚很遥远,最现实的问题仍是如何在这“人生一搏”中博得头筹。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不畏非典;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背井离乡;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屡败屡战……

    从今天开始,本报的 “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周年”系列报道进入第三阶段 “越来越宽的独木桥”,时间跨度为1996年到2007年。

    随着本阶段报道的展开,我们的系列报道也步入了尾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关于高考的话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将持续很久很久……

    高考落榜后,落榜生可以选择收起自己的大学梦,无奈地挥手离开,也可以选择复读,执著地一次次尝试。

    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不甘心的考生会拿起书本再次复习,一年甚至数年地考。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复读是为了能够上大学。那么,近年来则是为了好学校或者好专业。

    除了复读原因外,高考复读生群体和多年前相比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落榜生外,有的考生是要进入名校就读,有的是不想读专科要读本科,还有的是不喜欢被录取的专业。不少考生认为,上好学校、好专业除了说起来风光以外,还可以在以后就业时给自己带来优势。

    于是,很多本来也可以走进大学校园,但是因为考分和自己的理想存在一定差距的考生,就选择了复读,希望再一次拼搏能够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

    每年高考录取工作还没有结束,人们就会发现,一些高考复读学校里的热度决不低于7月炎热的天气,前来咨询和报名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准备复读的考生中400分以上者最多,其中也不乏600分以上的“好学生”。

    复读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会和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也许会“一年考得不如一年”。

    “快跑,快跑!”

    “快跑!”现在说起高考,俞静芝的脑中就会闪过这个词。“那时候正流行《小鸡快跑》的片子,我的高考记忆也和大片挂钩了。”在QQ上,俞静芝发出笑脸的符号。

    “第一次参加高考,紧张得要命,前一天晚上几乎都睡不着,高考的那几天,父母一个全程陪着,一个在家里准备吃的。”所以复读后再考时,为了不让家人再那么紧张,她就坚持不让家人陪自己高考,还决定坐公共汽车去考点。结果车特别慢,不得不中途下车打的,赶到考点时,别的考生早都进去了,她便开始往考场里跑,周围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冲她喊:“快跑,快跑!”

    俞静芝现在是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高中毕业于乌市一中。听朋友告诉她报社的这个消息后,她通过邮箱投来了她的高考故事,又通过QQ接受了采访。她上高中时成绩一直比较优秀,1998年高中毕业时,她填报志愿有两个要求,一是选择的都是上海一带的大学,二是选择的大多是商贸专业。“我一直很喜欢上海这个城市,所以一心想考到上海。”在电话里,俞静芝说。

    高考后,她被上海一所大学录取,虽然觉得学校不理想,但她还是按时去报到了。但是到了那里,她才发现那所学校并不正规,教学水平一般、师资力量也不如想像得好。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就要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度过,她总觉得不甘心。刚开学军训的时候,她几乎每天都后悔去上了那所大学,很想复读。给家里打电话讲这个想法时,却遭到了一致反对。家人认为再考一年,成绩不一定比上一次好,而且担心复读压力大,她承受不了。

    俞静芝的几个好朋友对她想复读也不理解,有的说有学上就行了,有的说年轻些毕业还好找工作。

    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她瞒着家人办了退学手续,于第二年考上了南京审计学院金融系。

    “复读时,自己也有些焦虑,怕考不好,怕去一个比去年还差的学校。那时候听说(复读)第一年本科,第二年专科,心里也挺顾虑的,但是第二次参加高考,心里并没那么紧张。”俞静芝说。

 
  复读不等于失败

    2002年,已经是魏娜第二次经历忐忑的7月了,不过她并不是一个高考 “失败者”。以她2001年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选择一所在外人眼中不错的大学。但几经思考后,她还是选择了复读,为了圆心中的“北大”梦。

    2002年,复读一年后,她考出了全疆文科最高分。

    2001年,魏娜第一次步入高考考场,成绩是558分,因为她是自治区三好学生,又加了10分,最终以568分的成绩进了北大提档线,但是偏偏那年北大的录取线是569分,一分之差,让她和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

    魏娜说:“上高中后,北大就是我的梦想。在高二时,我参加了一个北京的夏令营,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北大一日游的那天。”之前,北大只是她心中一个模糊的梦想,从那天起,她开始对北大有具体的认识了,便下决心一定要考到北大。

    在2001年的9月,她放弃了另一所大学,又背起书包回到了母校。

    “熟悉的校园,熟悉的老师,熟悉得让我有些不敢面对。”魏娜说。上课的时候,有些害怕老师注意到自己,在校园里,又怕遇见熟人。

    就这样,一起复读的同学在一个多月后,大都降低标准,走进了各种各样的大学。

    一位高中老师说,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要有大学上就行了,他们在考前就会确定心中理想的名校,一旦理想没有达到,宁愿选择复读,也不“将就”。

    在这位老师的眼里,“复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高考落榜的代名词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寒窗数年,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与心仪的高校擦肩而过,复读是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每年近3万人复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办有关人士说,我区2004年高考报考考生有10万,2005年有12.8万,到2006年则达到14.2万,今年则有近16万考生,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上升,与复读生的增加也有很大关系,保守估计每年复读生近3万人。

    近年来招生计划每年增加得不多,意味着一部分人将落榜。这些落榜生除部分走向社会就业外,一部分考生会选择自考和成人高考,还有相当一部分将选择复读。加上那些“高分复读”生,这样就催生了高考复读市场。

    乌鲁木齐春光高考文化补习中心负责人张慈敏老师每年在接待每个复读考生时,总要劝诫他们,如果被录取了,最好“能走就走”,毕竟复读一年很辛苦,同时家长和考生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自治区招办主任韩春玺认为,我区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上升,而招生计划每年却增加得不多,因此,考生被录取后,应尽可能去就读,只要想深造,将来大学毕业也可通过考研提高学历和改换专业。
■相关链接  
  • 毕业生故事:七舍四二七宿舍里住着的七位毕业生们
  • 一家三兄弟自学成才
  • 穷学生 富学生
  • 市工商联领导为张辉送来万元治病钱
  • 郑州出台大学生就业规定 自主择业免签协议
  • 出台鼓励性政策 各地全力以赴促进大学生就业
  • [中国教育报]构建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 助大学生就业思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 UBC国际研究生预备课程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