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研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国教育报]构建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7-6-21 13:48:00
 

■学科组织结构的创新势必引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制度的创新、管理结构的创新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

■以“学科群落”或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载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无论是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转基因动植物品种改良、还是航空航天飞机的升空,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都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大学建立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6-2020)提出“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十一五”期间,国家制订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由此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高素质人才,创造重大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重要的知识贡献”。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是紧密相联的,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没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就难以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学科组织结构的创新势必引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制度的创新、管理结构的创新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

当前高等教育学科组织结构落后引发的学科建设水平低、缺少发展动力、办学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等已成为大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相关的组织结构创新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学科结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型组织结构,顺应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规律,淡化目前以二级学科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平台的观念,构建以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功能明确,关联学科协同、交叉、融合,生态良好的“学科群落”或科技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群落”或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载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的核心和关键,学科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培养机制和培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要求,随着对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不适应发展的培养制度必须应对改革和发展的现实,打破学科专业的条块分割,构建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的培养环境,全面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适合创新的环境。研究生教育创新,有利的硬件环境固然重要,软环境建设同样很重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之道往往在于是否能够提供创新的模式、机制、土壤和氛围。

当前许多研究选题需要横向合作,尤其一些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多学科协同攻关。正因为如此,国外很多大学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学科专业设置条框,设置新的跨学科专业和学科组织模式,包括相对稳定的学科群模式、按照研究项目和课题设置的跨学科的相对灵活的组织模式,等等。这种改革催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专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研究型大学的外延和内涵,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在英、美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生往往由跨系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委员会共同指导,要求研究生所修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甚至要求跨校学习一定学分的课程。

在日本,很多大学设置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一些大学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间的融合,促进创新型学科领域的发展,特别建设综合研究大楼,把有学科交叉和融合趋向的不同研究生放到一起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为学科的交流和内在的融合提供滋生的平台。不同学科的教师,尽管研究领域和方向差别较大,但在学生的培养、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等诸多方面却强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样,为研究生开设的一些课程通常覆盖多个学科的内容,由不同专业的若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

基于学科交叉和学科群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尝试,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启动了“农业生命科学学科群研究生培养改革专项”,2007年已经招收硕博连读“专项”研究生50名。“专项”依托“985”工程——“农业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在该平台所覆盖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范围内,围绕重大科研项目的协同公关,建立和实施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招收优秀生源攻读博士学位。

“专项”引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办法和新机制,选拔最优秀的生源;设立宽口径的培养方案,基于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和实验室轮训机制是“专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显著特点;实行新的奖助金制度,学生在读期间不仅享受学校给予的高额奖学金,还将获得导师在学校奖学金基础上提供的助研津贴;每年对专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和科研工作等进行综合考评,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其目标是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改革中,积极探索,以“学科群落”或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载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的论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总结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并借鉴国际上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管理模式,结合“985”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构建学科集成、学科交叉环境和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多学科集成和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对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农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于嘉林、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史常丽)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3日第三版报道

■相关链接  
  • 助大学生就业思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 UBC国际研究生预备课程
  • 青岛师范生就业政策出台
  • 留大城市要经验 会计类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 2所外国大学将来闽招收硕士研究生
  • 海文名师:08年研究生专业报考深度分析
  • 求职技巧指导:大学生网络求职的小“歪”秘密
  • 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在职人员攻读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 毕业生工作要求高 不就业族逐年蹿高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