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像是出身论蔓延到研究生招考当中了。”面对学校一项新的考研规定,南开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一名学生用“出身论”加以概括。
这名张姓同学所说的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在研究生招考中实行的“复试否决制”: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初试成绩再高也将落榜。
也许是巧合,7月4日,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指出,每年报考南开研究生的学生中,大量来自非名牌院校,“生源结构还有待改善”。
“复试否决制”的背后是不是“出身论”“血统论”?对非名牌院校考生是否公平?学校的规定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
“复试否决制”这两天在南开大学新闻网上迅速成了点击率最高的新闻之一,而在“我爱南开BBS”上,同学们就这一话题争论不止,使之成为“十大热门话题”之首。
研究生选拔拒绝“高分低能”
针对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分最高”与“水平最高”之间往往不能画等号的现象,南开大学近日决定,将从考试方式、增加学院和导师自主权、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生源质量、改善生源结构,将部分“高分低能”考生拒之门外,确保录取到水平高的考生。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靖告诉记者,学校将适度扩大面试的比重,特别注重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考核,使那些基础扎实、善于思考、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同时,学校将加大“考核攻博”的力度,通过“免试推荐”、“转攻博”和“直攻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
李靖说,研究生考试过窄的命题范围容易造成“应试教育”,不易考核出考生的真正水平、综合知识和能力。有关院系在严谨负责的前提下,由导师和专家委员会讨论是否对考生实行“复试否决”,只要有理有据,学校便会予以支持。
复试否决制背后是出身论?
由于良好的品牌效应,南开大学成为全国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最热门高校之一。2005年硕士研究生录取2550人,报名人数则达到15577人,报名录取比超过6.1∶1,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在7月4日召开的南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侯自新校长在发言中指出了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总结出的7个问题中,第一个就是生源结构还有待改善。
侯校长列出的具体表现为:每年来自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的考生仅占全部报考学生的30%左右,而大量考生来自非名牌院校;从南开大学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情况看,报考人数仅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4.1%。而且,某些专业的尖子生多报考北京的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的各研究所。侯校长还列举了几个报考南开大学研究生的本科生集中的省份,而一些名牌院校集中的省份报考南开的还较少。“我们为侯校长讲真话叫好,但是这不能不让我们把南开希望招到更多名牌院校的本科生与新规定联系起来。”一位从山东某师范院校考来的学生说,把研究生生源按照名牌与非名牌分类,这样做明显是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