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上课外辅导班不再是中小学生的“专利”,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各类辅导班也已经铺天盖地的火了起来,四六级辅导班、考研辅导班、计算机辅导班、司法考试辅导班、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如果在网上搜索“大学辅导班”,其名目更是举不胜举,其中以考研辅导班最为火爆,很多大学生不惜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学费。
大学生参加辅导班为何如此积极?参加辅导班真能通过考试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报名者多为寻求心理平衡
面临激烈的考研和就业压力,大学校园里涌现出这样一个学生群体: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类辅导班,提高自身竞争力。吉林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齐磊从上学期就报名参加了英语口语辅导班,他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可得提前给自己加加码,有钱有时间就多报点辅导班,我一直很喜欢英语,口语却很差,参加口语辅导班就当培养语感吧。”大四学生王涛已经连续两年参加了考研辅导班,他坦言:“和正常上课不一样,辅导班上能讲一些应试技巧和策略,大家都报,我不报,就会少了信息上的优势。”
“别人报班,我也报,如果不报,万一吃亏怎么办?”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频繁出现在各类辅导班的课堂上。一位报了四级辅导班的姜同学说,他报班主要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至于辅导班到底管不管用,他也说不准,就觉得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应该比自己学效果要好些。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报辅导班更多的是想感受那种集体学习的氛围,寻求和同学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认同感和激励感。拿考研为例,考研路漫漫,自己孤身奋斗相当难熬,而在辅导班里为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学习的激情会相互感染。
过多参加辅导班还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某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李某在回忆参加辅导班的经历时说:“听老师讲课好像有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可以更快地掌握重点,其实参加辅导班的同学多多少少都在寻求这种心理安慰,而且这种心理安慰绝不可小视,可以帮你树立信心,陪你走完考试的全过程。”
辅导班质量良莠不齐
大学生们不惜时间和学费参加的辅导班究竟效果如何?我省某高校大三学生齐某向记者倒了一肚子苦水:“去年年底,我花了580元报名参加某四级辅导班,结果学来的全是混水摸鱼式的‘过级诀窍’。就拿英语写作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按自己的想法写作文,上了辅导班才知道,英语写作是讲究固定模式的,老师说作文要分三、四段,而且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专业术语,还把已经分好类的术语发给我们,说只须背下来,考试时往每段句首里套就行。因为阅卷老师没时间逐字逐句批改,看到专业术语会认为你的英语很地道,你也很容易拿到高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们反映的此类问题在考研英语和政治两科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英语辅导班主讲应试技巧,政治辅导班则主打“猜题”、“押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愤慨地表示,大学辅导班已经成了社会上一些人眼中的“大蛋糕”,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随便拉来一块牌子就办班,这样的辅导班不仅讲课时间“缺斤少两”,原先承诺的名师也徒有其名、很难到位,而且收费高昂,一个月的课程动辄三、四百元,个别辅导班十几天的费用高达1000元以上,学生很难通过参加辅导班提高成绩。
在广告虚假、师资力量差、听课环境差、授课质量差的辅导班里上课,真正受骗的只有学生。对于这一情况,吉林大学教务处处长付景川深感忧虑地说:“辅导班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当今大学生竞争激烈,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顺利通过某一项考试,他们希望多增加一些获胜的筹码。而社会上的那些人也正是摸准了学生的心思,以赢利为目的,为学生开出了各种名目的空头支票,将各种所谓的知识经过包装来满足学生的急需心理,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在大学校园内知识化的体现。”
辅导班里学不到大学知识
大学生为考试拿证盲目报班,办班者见有利可图胡乱开班,说到底都是一个“利”字在作怪。那么大学知识乃至研究生知识,是否经过辅导班“恶补”就能完全掌握呢?付景川表示:“辅导班的学习方式并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它使学生放弃长远建设,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与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大学所学的知识,其作用绝非是在一两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要对其进行检验起码要经过8年以上的时间。大学生通过辅导班学到的并非是真正的大学知识,只是一些应付社会一时需求的技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透过大学辅导班火爆的现象,是否也反映出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付景川认为:“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安排等方面可能会有些不足,所教授的内容离社会需求比较远,但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如一些基础学科要求的就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学校也将尽可能开设一些突出实用性、更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