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琦实习生谷雨乔莎莎)昨日上午,太华南路,我市首家大型室内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刚刚对外开放,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就拥入大厅,竞相求职登记。市长孙清云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心进行察看,他对正在登记的务工人员说:“有了职介中心,你们的求职就业会更便利,合法权益也会得到保障。”
新建的新城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有上下两层,整个大厅宽敞整洁,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笑脸迎人,招聘信息、服务规则、法律援助等咨询宣传一应俱全,12平方米的大型彩色电子显示屏上,正滚动介绍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最新招聘信息等,外来务工人员来来往往。在求职登记室,两名求职者正在登记,他们高兴地对孙市长说:“原来我们只能蹲在马路边等待,现在却能正规登记求职,而且不用怕上当受骗了。”其他求职者也纷纷说,希望这样的职介中心更多一些。
据了解,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新城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占地2.3亩,拥有服务场地1300多平方米,设置现场招聘区、信息发布区、职业指导区、职介超市、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并为城乡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档案托管、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保险、法律援助、劳动仲裁等一站式服务,从而为外来务工人员搭建全新的就业平台。据悉,去年以来,市、区县先后投资4400万元,建立5个综合性室内劳动力市场,目前其他4个市场正在建设中。
孙清云在市委常委、新城区委书记千军昌陪同下,先后察看了求职登记室、信息发布区、培训教室、劳动仲裁室等。孙清云指出,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生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求职就业提供方便;要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尽快完善劳动力服务体系,为外来务工人员求职就业提供场所;要高标准做好劳动力市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求职就业提供优良服务;要大力进行宣传,树立劳动力市场的品牌,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室内市场求职;要坚决打击“黑中介”和违规招工现象,有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劳动力市场秩序得到根本好转。
找工作也有超市了 --全市首家大型室内劳动力市场开业见闻
我市第一家大型室内劳动力市场———新城区职介中心昨日开放,比其他劳动力市场先进的是,打工者到这里找工作,可选择“一条龙”服务,可进职介超市,有了劳动纠纷还可到仲裁法庭讨公道。
到职介超市选工作
走进新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一楼大厅足有500平方米,正面墙上的电子屏幕上面滚动播放着各种就业信息。电子屏幕两旁悬挂着两台电视机,正在播放由专家讲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大厅的椅子上坐满了前来找工作的人。
记者跟着一位姓李的农民工走进一楼大厅南边的一家职介超市。他是油漆工,想找个漆工活儿。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在这里登记的用工单位必须有营业执照副本、单位介绍信、招聘详细简章等,求职者来找工作不会受骗。另一方面,对求职者也要严格考察。超市给这位姓李的师傅推荐了一家单位,月收入800到1000元。工资倒满意,但李师傅没有技工等级证。工作人员建议:先在用人单位试工,再参加省劳动厅的技术等级考试。等拿到了证,工作就更好找了。另一位姓张的农民工就有点儿担心了,自己什么技术都不会,还能找到工作吗?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一家工地,做起重工卸钢筋,月收入700元,管吃管住。也就是十来分钟,两位农民工满意地到单位报到去了。
一楼有5家职介超市。打工者来到超市,能随意挑选满意的工作,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这种职介超市在南方劳动力市场里较常见,我省还是首个。
仲裁法庭帮助打工者讨公道
职介中心的二楼有个仲裁法庭。这里有首席仲裁员席、书记员席、原告和被告席。工作人员介绍,打工者在做工时有了劳动争议,都可来这里申诉。法庭在新城区仲裁委员会领导下处理劳动争议。因被企业开除、除名和
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可通过仲裁法庭办理。仲裁法庭还是西北政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实践基地。5名来这里实习的大三学生说:没想到我们还没毕业,就可以帮别人打官司了!(记者:王飞 实习生:孙瑛 赵绿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