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咨询双方切忌专业、背景错位
刚在求职路上走过一遭,或工作了两三年,有了一些切身体验的“职场前新人”,“转身”为学弟学妹的择业答疑解难,帮助他们设计求职路线。近日,随着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的到来,沪上悄然兴起的“同辈职业咨询”,引来不少在校大学生的兴趣。
“同辈咨询师”
以个人经历提供经验
“‘同辈职业咨询师’一般是已步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以他们的亲身体验和个人经验,为同龄人提供就业的各种技巧,并帮助他们设计就业路线。”据推出该项服务的某职业规划网站负责人陈先生介绍,作为一个与专家咨询相对的概念,“同辈职业咨询师”并不是职业规划领域的专家,而是有过择业成功或失败经历,并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过来人”。
据了解,网站推出“同辈职业咨询”服务以来,已有4000多名学生前来“报到”,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外地高校的大学生。陈先生告诉记者,网站的“同辈职业咨询师”目前已有七八位,其中一位北大硕士生,毕业后在花旗银行工作过一年,其求职过程是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再加上结合各咨询者自身的状况,将给在校大学生很多实用的意见。
在校大学生
想听“过来人”的“心经”
不少大学生对“同辈职业咨询”的兴趣挺大。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小刘告诉记者,虽然平时也注意搜集许多政策和就业方面的信息,但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求职时走到哪里该拐个弯,遇到什么机会要抓住,碰到哪些公司要留个心眼,最好有人提醒提醒。听到有网站提供“同辈职业咨询”服务,小刘表示会考虑马上去试一试。
“找工作是讲究实战经验的,有许多困惑不是某些求职宝典或者专家可以回答的。”上外新闻系大四学生小徐正在某报社实习,平时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上校园BBS请教“前辈”,但有时也会找不到人,如果有专门的“同辈职业咨询”,加上他们已经过专业培训,对大学毕业生应该会有所帮助。
专家提醒
双方专业、背景应对口
对于受到大学生欢迎的“同辈职业咨询”,华东师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沈维宇认为,这是近年来职业咨询的新方式,“同辈职业咨询师”往往不仅从理论出发,还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对求职很有帮助,他们的个人经历有时比专家的指导更有说服力和应用效果,而且与年纪相仿的人交流,咨询双方应该更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
沈维宇同时提醒,大学生向“过来人”请教经验时,要注意对方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与自己是否对口。如果文科生向理科生讨教经验,而想从事贸易的去咨询了软件工程师,不仅达不到咨询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导。沈维宇建议,最好选择“圈内人”当自己的“同辈职业咨询师”,他们给出的意见才会更“贴肉”。
由于受到经历的限制,“同辈职业咨询师”在掌握就业政策和信息上,可能会出现片面和过时的情况,导致提出的指导和建议有偏差。沈维宇表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同辈职业咨询师”拥有的信息量应该有所加强,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其咨询效果的监督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