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为此,德里西集团总经理胡成中委员建议,应把急救自救知识纳入中小学系统教育。胡成中介绍说,许多紧急伤病的患者,在送医院之前,就要施行急救,如果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抢救的先机,就有可能无法挽回宝贵的生命,或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以突发心跳停止为例,每晚一分钟急救,病患存活的机率就下降了10%。中国卫生部的数字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西方发达国家存活率为60%,美国一些城市高达74%。发达国家成功率如此之高,与他们普及急救知识有很大关系,美国中学已全面开设急救课程。
胡成中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现在我国认识到急救和自我保护教育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已有一些学校把这方面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但总的来说,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缺乏系统性、经常性,不少地方仍是空白。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普及这方面的教育,是大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他建议:
把急救自救知识列入教科书,应该把这方面系统全面的知识,列入教科书中。包括水灾、火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逃生或自救方法,交通事故、煤气泄漏、溺水、农药中毒、外伤出血、内外科急症的急救知识,以及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毒品危害、性侵犯、艾滋病等方面的自我保护措施等。这些知识进入教科书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编写专门的教册,集中讲授;二是渗透于其他课程,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但建议教材编写要有专门的体现。
要针对青少年和儿童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邀请专家、学者和卫生、交通、消防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讲授急救自救应用知识,作为教学的辅助内容。在课外活动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模拟自救互救活动,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可以通过设立急救自救体验教育基地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常用急救的各项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实际处置能力。
胡成中还认为,为了落实这些自救互救教育,避免各学校因片面强调升学率而走过场,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必要的动力和压力措施。中小学生是一个非常集中的群体,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急救自救教育不仅使他们自身收益,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扩散到他们的父母,最终使整个社会受益,希望有关教育部门能够重视这个很好的教育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