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名学生挤在一间水泄不通的教室里听课、上自习,这在粤西地区的中小学是常见的风景。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中小学一个班的人数应控制在50人左右,但在这里,班额超标常达一倍,最大的班额达到140人。
“100多人一个教室,呼吸都困难”,这是学生的普遍感觉。课桌拥挤,转身困难,进出困难,除非上厕所,否则没人愿意出去,很多同学半天才出去一次,第一排的课桌与老师的讲台紧挨着,与黑板仅一米多的距离……这些,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健康摧残。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如备课、批改作业、试卷等工作量成倍增加,老师很难因材施教、个体谈话,也难以对学生进行关爱辅导,教育质量可见一斑。
为什么会有这种“大班额”现象?据介绍,是“普九”发挥了作用,农民教育意识的提高,大量农民子女走进了课堂,从而导致学生人数成倍增加。
难道学生成倍增加后就该拥挤在一个教室内上课?按理说,面对学生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当地政府至少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同比例增加校舍,二是同比例增加教师。当然,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然而据许多学校负责人介绍,除发放教师工资外,十多年来学校基本得不到财政拨款,这是教学场地紧张、设备简陋、师资紧缺、呼吸困难等的根本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当地政府也不是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想加大教育投入,但对于工资都保障不了的穷地方来说,他们拿什么来投入教育?
“大班额”现象的背后,是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育投入体制。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公共教育,理应由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而把责任主要放在基层,弱化高层和中层的作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如何体现?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的公平首先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不公平将损害和影响我们社会的公平。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目前基层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在县市一级财政难以负担的现实情况下,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比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改善教学环境。这是教育公平的需要,是缩小贫富差距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