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实验班”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作为“校中校”初级形式的“实验班”就在一些重点中学出现了,当初的“实验班”是把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或者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单独组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课程改革。
然而,近年来“实验班”却逐渐变味,成为一些学校收取高额费用的托辞。
据了解,尽管相关部门对“择校费”作了硬性规定,每学期不得超过750元,但各小学收“实验班”新生的费用差别甚远。比如在重庆,孩子读“实验班”的“自愿捐助费”普遍在1万元左右,有些学校已经涨到4万元以上。
“名校办民校”风起云涌
当择校班还无法容纳更多学生的时候,“校中校”就应运而生了。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原有的公办学校里边又办起了民办学校,而且集中在一些名牌学校里面。以重庆市为例,重庆一中办了一所“一中寄宿制学校”;巴蜀中学办了一所巴蜀龙湖实验学校;重庆八中则在白市驿地区办了一所分校……可以说绝大多数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学校,都办起了分校。
记者在重庆市万州区了解到,这里最好的初中都办了所谓民办“校中校”。这些挂着民办牌子的校中校的实质是公办,之所以挂上了民办学校的牌子,就是想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合法化。对于这一点,一些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否认。
这种“名校办民校”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校中校”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实际上就是高收费,它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